穴区带不留针麻醉

年代:未知
医家:
开本:16开
来源:第一附属医院穴区带研究小组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穴区带不留针麻醉,是我们穴区带研究小组在总结经络—-穴区带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针麻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术前针刺诱导一段时间后,拔去针,再消毒,一开始手术,术中病人身上不留针。两年多来的临床应用,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针麻方法。穴区带疗法是我们西医学习中医,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种新医疗法。它不同于中医传统的针刺疗法,但又没有离开针刺疗法的基本经验。其主要依据是:当人体某脏器或组织发生病变时,在体壁特定部位就相应地出现敏感点(区)。实践证明,疾病与体表的特定部位是有密切联系的、有规律的。把这些规律性的联系,初步总结出三十五条敏感带,叫“穴区带”。治疗时在与该病相关的穴区带内找到敏感点,进行针刺、注射、按摩、埋针或其它处置,疗效显着。通过对穴区带疗法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体会到:(1)穴区带针刺有普遍的镇痛作用,不论器质性病变或神经性病变所引起的疼痛,均有止痛的效能;(2)穴区带针刺甚至有显着的麻醉作用,有的急性乳腺炎病人,脓肿已经形成,针刺后切开脓肿时,亦即使不用局麻浸润,也可无痛或切皮痛明显减轻到能耐受的程度,甚至有一次,我们小组一位同志患腰痛,于下肢内侧一强烈敏感点上进行自身针刺,捻针中突然发生相对的腿外侧大面积区域麻木不仁,用针尖强刺和指甲狠切全不感痛,去针后历时两个多小时才恢复,达到麻醉水平;针刺疗法中出现无痛区是经常的现象;(3)穴区带针刺有明显消炎作用,如对急性乳腺炎、急性淋巴结炎、丹毒、软组织扭伤等多能收到退红、消肿的效用;(4)穴区带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如对子宫功能性出血、痔出血等多能于少数几次内收到止血效果;(5)穴区带疗法的针感特点是:针时针感强,针后“后劲”(后效应)大,即起针后,针的作用仍在一定时间内存在,叫“后作用”。鉴于以上各点,我们将穴区带针刺疗法的基本原则应用到手术麻醉上,并且在针麻中充分注意发挥上述优点的作用,开展穴区带不留针麻醉。过去我们曾偶而在眼手术针麻中实践过不留针麻醉,但那只是为了手术操作的方便而采取的权宜之计。1972年2月1日太原市中心医院妇产科的同志首次在两例女性扎管患者应用“经络穴区带留针通电麻醉法”获得成功,这个消息唤起我们更自觉地、更有目的地开展穴区带不留针麻醉,由1972年2月3日以后,我们在有关兄弟科室配合下,在眼、鼻、咽、口腔等手术施行了六百多例的不留针针麻,并不断改进,终于逐渐摸索成功了穴区带不留针麻醉,初步获得比较满意的成绩,取得了可喜的开端。同年5月又作先天性唇裂修补术、胸壁猪囊虫取出术和植皮术等外科手术穴区带不留针麻醉成功。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60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