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祖国医学活血化淤法在临床的运用
年代:未知
医家:吴治健
开本:16开
来源:随县中医院
印刷:铅印
活血化淤是中医治疗淤血证的一种疗 法,在临床运用中大有前途,值得深研。近 几年来,淤血学说已经引起国内外广泛的重 视,并大量地运用于临床各科以及理论研究 方面的探讨。现就笔者体会分述如下: 一、淤血学说的源流 “淤血学说”和“活血化淤”的治疗法 则,早见于《内经、素问、调经论》“五脏 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 病乃变化而生”。“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 宜掣引之”。“去菀陈型”。“结者散之, 留者攻之”。在《伤寒论》中则首用活血化 淤法,曾治疗过各种淤血证。随唐、金元时 代对于这一学说则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补充 了许多内容。至清代更趋于完善,尤以王清 任的《医林改错》贡献更大,他基于治病之 要诀,在明气与血,无论外感、内伤……所 伤者,无非气与血”的理论,分别制定了许 多不同的活血化淤的方药,并具体分析了气 与血的辨证关系,认为此二者相互依存,相 互影响,无气则血无所运,无血则气无所 载,具此说明:血淤与气虚者有密切的关 系,这与“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宜掣引 之”的理论完全符合。尔后唐容川的《血证 论》指出: :“凡系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 血,天癸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 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祛 淤为要”。这就进一步论述了各种出血证的 证治,充分阐明了“出血”与“淤血”的辨 证关系,并重点指出:即使是出血证,当血 止之后,祛淤也是重要的一环,
图片正文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70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