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例小儿肝炎的辨证施治探讨
年代:未知
医家:张厚雄
开本:16开
来源:阿坝州防疫站
印刷:铅印
传染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致之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此病常在我州作散在性或小流行出现发病。尤其是近几年常有局部甲型肝炎,爆发流行,严重威胁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对此应高度重视。肝炎一病是现代医学名词,在我国古代无明确记载。但是我国最早文献素问平人气象论上有:“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金匮要略”有“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淤热以行。“缓为湿之征。”“痹”有闭住的意思,主要指脾家蕴有湿热。脾有湿热蕴积郁久而熏蒸于肝胆、致胆液外泄,益于血分、行于体表,必然会发生黄疸。盖肝藏血,性喜条达,位居胁下,其经脉络胆,与胆互为表里。脾主运化,其性湿而主升,位于腹中,其经络胃,与胃互为表里。临床上脏有病累极于腑,这种表里关系在指导用药尤为重要。甲型肝炎患者首先有食欲不振,发烧恶心呕吐大便不成形等消化系统之症出现,继而是黄疸出现。这说明风气通于肝,肝木过盛按五行生克关系就首先传脾即木克土,使脾犯病,出现消化系统症状。然后又累积于腑,使胆犯病。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金匮要略”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由于疾病各证在整个过程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时刻在互相转化着,明此则知其常,又可知其病,否则就会把中医辨证施治看成僵死的。笔者用一加减正气散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16例小儿甲型肝炎获得好疗效,现小结于下:临床资料一、年龄和性别:年龄最小者为二岁,最大者为6岁。男性10例,女性6例。二、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接触史(2)临床证状:食欲不振闷油恶心呕吐,萎靡,舌苔厚腻等。(3)肝功及尿检查化验阳性。.三、疗程:治疗时间每天中药一服,7天一疗程。一般经1—3个疗程治愈。四、治则:采取芳香化浊,活血化淤之法。若见黄疸就加重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五、疗效分析:肝功化验正常,临状症状消失者为痊愈。痊愈16例。病案举例例一:王某男3岁,住州印刷厂1978年6月17日初诊。母代诉:近几天精神萎靡、嗜睡、发低烧、恶心呕吐、饮食减少、闷油、小便黄。检查:体温38·5℃舌苔厚白腻,脉象濡缓,上腹部不适。肝功SGPT85单位,znT10单位,尿胆红素阳性。诊断:病毒性肝炎。辨证:本证为湿温初起,湿郁卫分,气分所致。治则;芳香化浊。处方;一加减正气散加减。藿香10g腹皮6g茯苓6g陈皮6g,神曲20g莱藤20g山楂30g甘草6g水煎二剂。二诊6月19日上午,检查:患者巩膜及全身开始发黄,大便灰白色,小便茶色恶心呕吐症消失,余同前。辨证湿邪郁久化热。治则:前方加茵陈15g栀子10g郁金6g,水熬四剂。6月22日上午三诊:患者巩膜及全身黄巳于昨日退尽,体温37℃,精神好转,苔薄腻,脉象缓。处方:前方减茵陈为10g,并加五味10g。连服3剂,后又用前方加白术10g砂仁6g嘱连服10剂调理脾胃。7月20日复查肝功GPT15单位znT2单位,余证均消失,痊愈。例二:唐×女3岁,1978年6月18日初诊。住州医院。母代诉患者精神萎靡已3天,饮食同前。检查体温37℃,舌苔厚腻,脉濡缓。因该患者用过肝炎病人的餐具。嘱其母代回医院查肝功。因其母不相信未代去检查。6月21日患者巩膜发黄恶心呕吐、不欲食胁下痛小便茶色,肝功SGPT120单位,znT8单位,黄疸指数35单位。诊断:肝炎。辨证:湿热之邪郁久化热。治则:清利湿热,活血化淤。处方:一加减正气散加减,茵陈20g栀子6g藿香6 g腹皮6g茯苓10g神曲20g菜菔20g山楂20g郁金10g甘草6g嘱连服三剂。6月24日上午。检查患者脸上,身上黄疸已开始退了部分,巩膜仍浅黄,余证略减,处方:前方加五味10g嘱连服二剂。6月26日上午检查:黄疸巳退尽苔薄黄,脉微数。处方前方减茵陈10g加黄芩3g嘱连服6剂。7月22日,复查肝功GPT15单位,znT4单位,余均正常,痊愈。例三:陈××女4岁。1978年6月18日初诊。其婆代诉:近几天发烧,不思饮食,闷油小便黄恶心欲呕。检查:体温38°℃,舌质微红,苔厚白、根部微黄,脉微数。肝功SGPT90单位znT19单位。诊断:肝炎。辨证:外减挟湿。治则:芳香化浊活血化淤。处方:藿香10g腹皮10g紫苏梗10g陈皮6g茵陈6g山楂20g神曲20g菜菔20g郁 金6g五味10g甘草6g嘱服三剂。6月21日检查体温37℃,欲食,小便浅黄,余证减轻,苔薄白脉微数。用前方继服三剂。6月24日检查苔薄黄脉微数,饮食欠佳。用原方去腹皮,继服5剂。7月20日复查肝功SGPT25单位,znT9单位。有转慢型肝炎的可能。嘱继服前方10剂,隔日一剂。8月25日复查肝功SGPT15单位,znT4单位,其余均正常,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体会:1.黄疸一证与疾病转愈的关系。从治疗16例病人其中有黄疸一证者12例,经治疗后其黄疸消退平均在5天左右。见表一。表见第十四页黄疸一证的出现不论其属何种原因造成,均为异常生理病变的指征,也是肝脏受损害的一个客观标志。因此临床上可用黄疸消退的快慢作为我们治疗病人,客观衡量病情转归之指标。从治疗看:越是及时对病人进行治疗,就可缩小肝脏受损害的程度。及13表一:治疗后,黄疸、消退的天数例天数四天五天六七七天合计数37111225%58.34%8.33%8.33%100%时用药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病人受损的肝细胞恢复和再生。古人说:“治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但从这12例黄疸型肝炎治疗时,并非专利其小便,同样获显效,何也!因古人不知肝炎,今知肝炎则消除肝之炎症乃其治也。古人利小便仅能排除黄疸,不能根治其黄疸。临床也见急性黄疸型肝炎,虽经二十余日的治疗,黄疸未见退反而加深消化道证状也加重,这是恶化之先兆。2.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临床湿热相搏即“正”与“邪”相争。若病毒量多,机体免疫力正常就会见黄疸之证。若病毒量少或免疫力低下就不出现黄疸一证。确诊后可用茵陈栀子抑制肝细胞炎症,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以消除病毒之侵害。3.活血化淤的应用:肝炎因湿热郁久生痰和痰阻血络,必有血淤之害。肝炎之病理改变也主要是肝细胞的坏死和变性。并有间质增生和炎症侵润。临床常见肝肿大胁痛等证。在此运用郁金行气解郁,凉血破淤,以改善肝脏毛细血管微循环通道,利于吸收。同时可加强茵陈栀子等的抗炎作用。二者互相起协同作用,在临床可加速退黄,消除肝大胁痛等证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以上仅个人体会,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