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学习《伤寒论》针灸条文心得述要
年代:未知
医家:刘嵩楠
开本:16开
来源:茂汶县较场区医院
印刷:铅印
《伤寒论》中仅仅三十余则有关针灸的简短条文里,就包涵了丰富的内容和重要的医学原理。其中很多条文既有独立性又有整体性,我们不仅要从独立的狭义角度来学习,更要从整体的广义角度来认识,并和临床结合起来研究,其实用意义才更大,试举述如下:一、针刺消除方药的异常反映如: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即与桂枝汤则愈(24条)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本条是说太阳中风证初服桂枝汤,药既对证,服后就应病势减轻人舒适,但反而出现烦闷不适,怎么办呢?这种情况,辅以针刺风池、风府,续服原方,病就可好。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本条的启示是:在临床中,如理法方药对头,但病人出现一些异常反应,可不必改弦易撒,结合针一些相应的穴位治疗,病就可好。这种异常反应,可能是人体对某种方药的适应性尚未建立或轻度过敏所致。根据这种启示,笔者曾治一例老年男性患者,因脾胃虚寒腹胀,给服香砂六君子汤,服后胀未减反增隐痛,细查方药对证,遂嘱不必停药,配合针足三里、公孙二穴,针数次后,异常反应消失,病也渐好了。又曾治一中年女性,口服短效避孕药一号,发生呕吐、头晕、困倦等异常反应,改服二号也同样。就诊时,只给她讲了服该药不会对身体有害,还有调经等好的作用,嘱不必停药,给针内关、足三里,隔日一次,十次后异常反应消失,现已服该药数年,从未发生过异常反应了。二、针刺缓解危急重证如: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74条)从狭义来看,此所述尸阙是由肾虚精血不足,心肝失养,气血逆乱所致突然昏迷不醒四肢阙的证候。巨阙是心之幕,期门是肝之幕,幕穴是脏腑经气聚会之处,刺之可疏调二经之气血,所以能救急回苏。从广义来看,说明某些暴急证可首先采用针刺治疗。在这种启示下,笔者曾在偏僻之地和旅途中,遇多例突然头痛、腹痛、牙痛、暑厥、气厥等证的患者,一时药物难办到,均首先采用针刺,部份证候确能随手见功,及时解除了病人的痛苦,若待药物治疗是缓不济急的。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这类例子难以尽述。三、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如: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108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也肺,名曰横,刺期门。(109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143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戳然汗出则愈。(216条)这几条经文分而观之,从狭义来看,也各有其独特的涵义。108条为脾虚肝旺,木乘土位;109条为肺虚肝旺,金不制木,木反侮金。这两条同为肝气盛,是从五行生克的角度来探讨病机的。143条载于少阳病篇又有太阳经的证状表现,属于太阳少阳并病中的一种特殊证候,呈发热恶寒,胸胁下满,如水热结胸之血结胸证;216条为阳明病,热迫血妄行而下。这两条同为热入血室谵语,是从脏腑气血的角度来探讨病机的。从中可以看出,血室为肝经血分的一个特殊角落,犯之每易引起谵语。合而观之,从广义来看,说明任何疾病不管证候有多复杂,有所不同,只要疾病本质一样,即可采用同一法则治疗。同病异治的如: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325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308条)这两条分而观之,从狭义来看,325条从脉微涩,呕而汗出等脉证判断为虚寒证,采用艾灸治疗。308条着眼点在脓血二字,余均略而不述,下利脓血这一突出的主证在临床一般情况下实热较多,所以采用针刺治疗。合而观之,从广义来看,既说明了虚寒宜灸,实热宜针,又说明了同病异治这一重要原则,更可看出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如前头痛或下齿痛均采用合谷穴治疗。同一胃病,辨证为虚寒则用灸,实热用针等等均体现了异病同治同病异治这一重要原则。四、针灸禁忌任何科学事业都是从多次失败和不足中发展起来的。医学也是一样,只有不断地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才不致于重复教训,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伤寒论》中所述烧针、温针、艾灸禁忌证等即是从失败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一部份,其目的是用以昭示后人不要再犯前人已犯过的错误。其中又举出误犯后引起的不良后果和解救办法。如: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117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鞭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142条)118条讲了伤寒用烧针发汗的失败教训和解救的具体方法。烧针是将针烧红刺入人体一定部位治病的方法。由于古代针具粗劣,针烧红刺后,针孔灼伤不易愈合,故很易被外邪感染而引起针处发炎红肿起疙瘩,甚或引起气从少腹上冲发作奔豚。解救之法,内服桂枝加桂汤平其冲逆之气,外用艾灸以消肿核。后来广泛使用的隔蒜灸治疗疮疡肿神毒,即是从这些治法发展起来的。142条,太阳少阳并病,卫气已渐虚,无力御邪于外,故传入少阳半表半里形成并病,这种情况,只宜用和解疏调之法,针相应的穴位来疏调气血,病自解。如误用发汗,势必伤津耗液,津液为血的重要成份,心主血,肝藏血,心肝失其濡养,遂引起心神不宁,肝气逆乱,而谵语脉弦。刺肝之幕穴期门,既能疏肝又可宁心,有一举两得之妙。五、其他其他如调中焦固正气以防病的传变:“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8条)用汤药来消除针灸的副作用:如“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118条)这些具有独特涵义的条文还多,兹不拟多举。从《伤寒论》整个书来看,仲景为我们树立了把针灸和方药巧妙地结合起来运用于临床的典范。之所以巧妙,是因为并非凡病都无原则的针灸加方药式的机械简单的结合,而是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充分发挥针灸和方药之特长,对某些病,方药效果较优时,就采用方药治疗;针灸效果较优时,就采用针灸治疗:针灸加方药效果较优时,就采用针灸加方药同时治疗。如同现代作战,充分利用海陆空的特长,取长补短,战斗效能就更好一样。仲景对当时祛病武器的配合使用,是具有高度科学性的。要学好《伤寒论》有关针灸条文,还必须同时参究一些古典医籍。因《伤寒论》主要是讲理法方药的,对针灸仅是举要而已。在竹简成书的艰难条件下,文风必须精奥,才能缩短篇幅。《伤寒论》即做到了在简短的文辞里寄寓深刻的涵义。在《伤寒论》序中交代了该书撰用《素问》、《八十一难》等古典医籍,在这些医籍中,对经络、经穴、补泻手法一般的基础知识已有较详的论述,仲景对这些内容也就略而未谈了。只举了自己研究和运用这些古典医籍的一些独特心得。所以学者要穷究精研,有必要跟踪寻源。经过人们多年的努力,使多种祛病武器不断有改进和提高。如烧针、温针已发展至电针、甚至激光针;灸法也发展至了艾条灸、药卷灸和温灸器等针具也利用多种具有优良性能的金属制造,精经坚韧;对经络、经穴等都有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使针灸禁忌大大减少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针灸和方药及其他多种祛病武器结合更好地为临床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针刺麻醉和外科手术结合即是在这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苗头。我们应该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探索,不断有新的发明和创造。以上浅见为引玉而作,深望同道赐教![注]条文序码均引自《伤寒论译释》第二部份,1980年10月第一版,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着。:[参考]略论《伤寒论》辨证施治运用针灸的规律性P47:81年(1)期中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