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学说及其临床应用

年代:未知
医家:彭履祥
开本:16开
来源:成都中医学院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痰饮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在浩瀚的医蒂中有不少的记载。临床各科许多疾病都有痰饮的证候表现,近年来各地在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研究过程中,也将痰饮作为一个症状或作为一种病因进行探过,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拟从痰饮学说的起源、发展及痰饮病的辩证论治,试谈自己的体会,供参考。一、疾饮学说的起源及其发展概况凝饮学说率始于《内经》,该书中虽无“痰饮”一词,但有“水饮”和“积饮”①的记载,实际上是指痰饮。后汉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首创“痰饮”病名,所著《金要略》一书,专立“痰饮咳嗽病脉证立治篇”原文共四十一条,分痰饮、溢饮、悬饮,支饮四大类,治有四大法②,十九方,其中以梦桂术甘汤作为治疗痰饮的代表方剂为痰饮学说莫定了基础。据考唐以前的“痰”字作“淡”字解释,如《脉经》、《千金翼》等书将“痰饮”作“淡饮”唐慧琳所著的《一切经音义》说:“淡饮,谓胸上液也。按古义“淡”与“潜”通,系水饮动摇之意。说文调:“潜、水摇也”,这与仲景所轮之痰饮含义是一致的。但与后世医家所论痰证则有所区别。诚如《杂病广要》中提到。“古方详于饮而略于痰,后世详于痰而略于饮”。在中医文献里不仅痰与饮有所区别。而且有广义和获义的区分,狭义的痰饮,一般是指聚于胃,关于肺,以咳呕吐之清稀浊沫,或病人自觉喉间、胸隔等处阻塞如有物状,以及肠间沥沥有声等;广义的痰饮,是指人体脏肺失调,经络、营卫气机不利,三焦水火之道路不得畅通,以致人体津液一小部分停带任何部份,被阳气煎热而成稠浊粘液而言。故医籍中有湿痰、食痰、燥疲、郁痰、老痰、热痰、风痰、寒痰、虚痰、气痰、惊淡、痰核、巴骨流痰等名称。在隋唐以前,痰与饮无明显的区别,直至宋代杨仁斋《直指方》乃将痰与饮分而为二,从此以后,一般医家多宗其说,认为确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一为火燥,一为寒湿,并认为:“痰之与饮,其由自别,其状亦殊,痰质稠粘,饮为清水”。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137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