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医案一束
年代:未知
医家:杜雨茂
开本:32开
来源:
印刷:铅印
杨某,女,80岁。1976年4月24日初诊。平素血压偏高,有时头晕,饮食行动尚正常。于三日前清晨家人发现患者床上有呕吐物,见其流涎、不语,右侧肢体不能活动,乃送至我院诊治。查患者神志朦胧,舌謇语涩,时作鼾声,喉中痰鸣,大声呼之尚可开目视人,口角向左歪斜,右手指略可屈,右下肢不能活动,小便自遗,大便已五日未解。患肢肌张力减低,右下肢克氏征(+),颈强,被动活动,时有苦楚表情,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应存在,体温38.6℃,血压170/90毫米汞柱,心率62次/分,心律不齐,每分钟期前收缩约12次,第一心音低钝。血液化验:胆固醇166mg%,血红蛋白11克,白细胞8000,中性77%,淋巴20%,单核3%。脉弦劲不柔和,时见代象,舌质红黯、苔厚黄而燥,舌伸不抵齿。辨证:患者年迈,肾中真元亏虚,肝失涵养,肝阳上亢,亢盛则化风化火,挟痰浊上犯,阻遏清窍,横窜经络,故见神识朦胧、半身不遂、痰鸣、便闭等证。脉弦劲不柔和乃肝肾阴亏之象。代脉为高龄心气不足,加之痰浊内阻,脉道不利所致;舌质红黯、苔黄厚燥,为痰火内盛兼阴亏;遗尿为肾气本亏,失于固摄。诊断为中风,风中经络及脏腑之证。属本虚而标实,虚实错杂。治宜平肝熄风、清降痰火、宣窍开闭,佐以扶正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