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和其他脾胃患者胃电的初步观察
年代:未知
医家:连至诚,王建华
开本:16开
来源:广州中医学院
印刷:铅印
祖国医学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强调它们在人体健康和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考证古典医籍,似可认为中医脾所指的器官,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胰或脾。但是,就其涉及的功能,则与消化、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有关2’8)。脾虚、肝胃不和、脾虚肝郁患者在临床上颇为多见,可以认为它们是脾胃病证虚证、实证、虚实夹杂的代表。脾虚患者常见疲倦、纳差、腹痛喜按、食后腹胀、便糖、舌澹胖有齿印等与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有关的临床表现。上述症候可由消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和/或各种原因引起的神经体液调节紊乱所造成‘’’’。广州中医学院脾胃研究室发现脾虚患者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活性多为下降,而正常人酸刺激后多为上升。由于唾液淀粉酶的分泌完全受副交感神经调节,因而认为脾虚患者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脾虚肝郁及肝胃不和患者的临床表现则显着不同,病理机制的研究尚未见报告。胃电是胃肌的电活动,它受植物神经、胃肠道激素和其他一些内分泌因素的影响(9+1°4。因此,胃电参数实际上反映着体内某些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水平和相互关系。根据脾虚等脾胃病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可能存在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估计其胃电会与正常人有所不同。为此,我们将这种反映机能状态的方法引入中医脾胃研究,观察到了脾虚、肝胃不和、脾虚肝郁患者体表胃电图的某些特征。对象与方法一、记录体表胃电的方法及机器工作参数1·机器、附件及工作参数本实验使用RM-46型多用生理记录仪(Nihon konden Multipurpose polygraph),体表电极用Ag-Agcl电极,直径0.7cm。前置滤波器自备,如用有源低通滤波器,则胃电波幅不会衰减,效果更为理想。记录仪工作采用时间常数2.0sec,高频滤波(15~)100赫,纸速50mm/Min。2·电极固定位置及引导方法采用单极引导法。记录电极置于受试者腹壁左乳头与脐连线中点,此处相当于胃体部投影位置1°。参考电极放在右前臂内侧下1/3处。(图一)先以酒精棉球擦拭皮肤,然后将大小适中、干湿适度的生理盐水棉球放在电极凹穴中,把电极对准选好的位置,用胶布固定妥当。电极引线经前置滤波器,送高增益低噪音前置放大器后输入生理记录仪。二.检查对象1。正常对照组记录无消化系统病史,目前无其他系统急慢性疾病,空相中医辨证基本正常者20名,其中男12名、女8名,年龄17~52岁。检查时间1980。10~1981。5。参改电极2。脾胃病证患者本文分析脾虚、肝胃不和、脾虚肝郁三证病人52图例、体表胃电图71幅。患者是经胃肠内窥镜确诊的消记录胃体P设制体表胃电空极固定位置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病人,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17~55岁:计门诊病人33例、住院病人19例。住院病人均是脾虚、脾虚肝郁患者。检查时间1980。10~1981.5。对患者询问病史、进行体检、按登记表项目逐一记录病情。中医辨证参照广州中医学院脾胃研究室拟定的诊断标准〔8〕。计有脾虚19例、肝胃不和10例、脾虚肝郁23例,前后两证中有3例是慢性结肠炎患者,有挟湿兼证。三。胃电检查前受试者的准备状态和其他注意事项1.检查前停服任何药物2~3天,避免辛辣、油炸、肥腻食物。2.检查前一天晚上10点钟后禁食。3·检查当天早上保持安定,避免体力和精神活动。4.检查均在上午7~10时进行。5。实验室室温调至23℃左右。四。体表胃电检测程序每一个受试者均记录安静空腹(基础情况)和进食后体表胃电,后者为进食功能试验(以下简称食荷)。1.受试者仰卧检查床上,固定好电极。2.安静一段时间后,记录空腹胃电10~15分钟。3.进食咸包1两~1两半(平常早餐3两者食1两半、平常早餐2两者食1两)及50℃温开水150ml。进食控制在五分钟完成。进食取卧位,以避免体位变动,引起电极与胃体部相对位置改变。4。进食后立即继续记录食荷胃电20分钟。五。体表胃电图的分析处理方法体表胃电图参数取频率、波幅电压、高幅时积三种。1.安静空腹及食荷胃电图各选取波形清楚、波幅最高的连续五波,分别量度周期长度和波高,与走纸速度、标准电压比较,计算频率均值(次/分钟)和最高波幅电压均值(微伏4V,以下简称波幅)。波幅参数代表受试者胃电兴奋性。2.计算食荷/空腹胃电频率比,即食荷胃电频率均值÷安静空腹胃电频率均值。3.计算高幅时积。以分钟为单位,累加进食后20分钟高幅胃电波持续时间。高幅胃电波指波幅达到或超过最高波幅电压均值2/3的胃电波。高幅时积(微伏分钟,4VM)=最高波幅电压均值(14V)×高幅胃电波持续时间(M)。此参数代表受试者胃电兴奋耐力。如用计算机积分各组波幅一时间面积,作集团比较则更为理想。即在相同的机器工作参数条件下,由腹壁胃体部投影位置记录各组受试者体表胃电,然后分析计算各组胃电频率、波幅、高幅时积等参数,作统计处理,进行组间比较。六。其他检查患者除作体表胃电检测外,还在3~5天内作唾液淀粉酶、尿VMA、血乙酰胆硷、皮肤电冷刺激反应试验等与植物神经功能有关的实验室检查(分别由脾胃研究室生化小组、生理教研室负责)。最后将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汇总、比较。七.疗效观察胃电频率住院病人(1980。10~1981。5脾虚5例、351(次/分钟)脾虚肝郁14例)按脾胃研究室临床小组拟定的方空腹食荷案进行治疗,疗程1~2个月。出院时复查胃电、胃肠内窥镜及其他检查,并按登记表所记录3.0的病情,判别症候的进退和证型的演变倾向,判定疗效,分析胃电参数变化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小结本文报告脾虚、肝胃不和、脾虚肝郁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基础和食荷两种情况下,胃体部投影体表胃电的检测方法和结果。统计学处理表明:进食后,脾虚患者体表胃电波幅明显低于正常;肝胃不和者波幅偏高;脾虚肝部者波幅高低不等,以脾虚为主者波幅偏低,部分以肝部为主者波幅较高。由于体表胃电波幅的主要促进因素是迷走神经胆硷能纤维,因而推测脾虚患者进食后胆硷能迷走神经功能张力不足,肝胃不和者偏亢,脾虚肝郁者功能张力高低不等、大多偏低,大概与虚实错杂以何者为主有关。本文还汇集了各组胃电、皮肤电检测结果,并以此出发,探讨患者植物神经迷走和交感两对立方面的水平及相互关系。资料表明脾虚患者迷走和交感神经在有效刺激情况反应能力低下;肝胃不和者亢进;脾虚肝郁者大多交感神经反应性偏亢,迷走神经反应性高低不等、大多偏低,植物神经两对立方面反应性不均衡。但观察病例尚少,有待进一步研究。文章最后讨论体表胃电检查在脾本质研究中的意义,提出胃电指标作为脾胃虚、实病证诊断参考的可能性,并认为脾虚本质研究应当重视负荷功能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