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之方法论及其科学性
年代:未知
医家:李仲守,梁直英
开本:16开
来源:广州中医学院
印刷:铅印
一、前言中医学产生自中国古代,几千年来,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发展、提高,形成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科学。但是,在理论形式上,仍保留古老的模样。中医学只是一些零碎的治疗经验的汇总,还是有完整的科学思想呢?这个问题长期未能解决。近几十年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相继问世,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自然科学方法论从局部向整体、从分析向综合发生了回摆,为认识中医学提供了手段。本文正欲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应用控制论等科学思想,探讨中医学的方法论。这样,既可以阐明中医学的科学性,还使中医学与其它自然科学有共同语言,互相启发和促进。《中医杂志》1960年第二期发表了任恕同志“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控制论”一文,是有关这方面的最早的一篇文献。近二、三年来,陆续发表过这类文章。贵州省出版了《中医控制论》,湖北省出版了《控制中医学》。但是,应用控制论等研究中医学的工作才刚开始,目前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概念上的联系,应用控制论的新概念说明中医学的旧概念,其中尤以黑箱、反馈等理论为多数作者所采用。另一类是阐述将辨证论治体系编入电子计算机的方法及其原理。但尚未能系统论述中医理论之方法论基础,未能充分论证中医学的科学性。中医的学术思想非常丰富,限于篇幅,不能全部讨论,只能重点讨论那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例如,中医如何把人体视作一个黑箱,然后如何应用系统方法加以研究,等等。这样更能说明中医理论产生的必然性。中医学除了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外,还有实践性,以及哲学思想上的正确性,此即科学性之所在。二、中医理论之方法论基础(一)人体与黑箱1.研究黑箱的一般策略和方法黑箱,是具有某种功能,但其内部构造尚不清楚的系统。例如,大多数人都不了解电视机的内部构造和原理,对这些人来说电视机就是黑箱。但用不着花时间学习电视机构造原理,只需简单的知识就会使用。例如接上电源,拨动开关,直到影像清晰、声音清楚为止。没有电视机知识的人通过这种方法很容易学会调节一台电视机。这就是黑箱方法——通过外部观测,分析输入输出信息关系及其动态过程,对黑箱的功能和特性进行研究的方法(见图黑箱一)。输入信息研究黑箱的第一步是确定研究目的,输出信息先规定所用的一组输入与所要观测的输出。例如要看电视节目,拨动频道开关相当于输入,莹光屏上的影像相当于输出,图一黑箱这是观众所选择的一组输入和输出。电视机厂产品检验员的目的却是测验电视机的质量是否合格,要用振动、改变空气温度和湿度(相当于输入)等方法,观察电视机性能是否稳定(相当于输出)。在不同牌号的电视机之间进行质量评比时测试方法又有所不同。总之,同样一个电视机,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输入输出选择。“每个现实系统都有无穷多可能的输入——即试验者用以影响箱子的可能有的方法。同样,它也有无穷多可能的输出——即箱子影响试验者的方式。如果要作有系统的考察,那末必须决定所用的一组输入与所要观测的输出是什么。”(1在确定了一组输入和输出以后,就可以系统地考察,记录结果,做成一个登记表(见图二)。有了登记表,就可以从中找规律。更重时间输入状态输出状态要的是,从输入输出状态及其规律中,可用推导方法得出黑箱之内部联系(见图三)。例如,电视机出了故障,有经验的修理工拨动开关,看看影像,就能推导出什么零图二登记表黑箱件出毛病。但是,在现实系统中,“内部联系图”不是唯一输入信息输出信息的。例如,电视机内部的线路设计就有多种多样。“申农曾证明任何指定的性态可由无穷多个可能的网络产生。……所以性态不能唯一地决定联系。”②图三内部系联图总之,面对一个黑箱,可以从直接拨弄输入和进行观察,得出登记表,再从中找规律和推导内部联系图。这种方法很有实用价值。其实,无论生活上和科学研究中,时时都遇上黑箱,并且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了黑箱方法。2.人体是黑箱要研究人体及其疾病,诚然可以用解剖等方法,变黑箱为白箱,细察人体内部。但在古代,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中医学把人体整个看作是一个黑箱,采用黑箱方法,细致地观察影响人体的因素(输入)及人体作出的反应(输出),也总结出许多规律和推导出人体内部联系图来。例如六淫病因学说(见图四)气候异常,或者不慎于风雨寒暑,可致外感病。在观察了风雨寒暑对人体的影响及常常自然界大黑箱人体大黑箱气候小黑箱输入信息外感小黑箱输出信息(冬季)受寒寒邪伤寒恶寒、发热、无汗、体痛……(春季)吹风风邪伤风头痛、鼻塞、咽痒、恶风、出汗……(夏季)高温暑邪伤暑高热、肌肤灼热、心烦、多汗……(夏季)潮湿湿邪伤湿头重如裹、身体困重、脘腹胀满、便溏、(秋季)干燥四肢欠温……燥邪伤燥口干、唇干、便秘、咽痛、干咳、少痰、炎热痰中带血……火邪温热发热、口渴、汗多,烦燥、失眠、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图四六淫病因发生的病状以后,推导出发病过程(内部联系图)有六大类型(伤寒等)。在这同时,亦对大自然的气候过程作黑箱方法处理。推导出有六大类型病因(寒邪等)存在,称为六淫。又如发病学说(见图五)。人体大黑箱..输入信息正邪斗争小黑箱输出信息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正常气候般人不病,体弱者外感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异常气候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一般人外感病,壮实者不病。图五正气一邪气气候反常或者受寒后,许多人得外感病,壮实者不病。相反,即使正常气候,也有少数体弱者得外感病,由此推导体内有正气,能与邪气抗争。再如药性学说(见图六)。中医对药物的认识,完全不求助于药物之体内过程及其药理作用,只从服药前后的症状表现来分析,推导出药物的功效。同时,对药物的化学成分也不深究,每一种药物都是小黑自然界大黑箱人体大黑箱药物小黑箱输入信息药效小黑箱输出信息(寒性)药物寒温补泻清热作用烦热、舌红、苔黄、脉洪数等症状好转。(温性)药物祛寒作用畏寒、四肢不温、脸色青白、舌胖嫩而澹、脉(补益)药物微等症状好转。补益作用体疲乏力、脸色不华、脉微细等症状好转。(泻下)药物攻下作用腹满胀痛、拒按,大便不通等症状好转。图六药性箱,亦采用黑箱方法去认识,即根据药物对人体的影响而加以推导。能清热的药属寒,能祛寒的药属温,等等。药性和病态是相互探讨的辨证发展的认识过程。黑箱方法是中医学的基本方法,即所谓“外一内法”,是从外部征象认识内部规律的方法。“内一外法”与之不同,是以解剖、分析的方法获得许多局部知识,然后综合起来作为对整体的认识,此法诚然有一定的优越性,能逐步深入到更深、更低的层次。但是,对于比较复杂的系统,由于错综复杂的联系,“内一外法”往往一时难以全盘弄清而发生困难。这时,“外一内法”却有它方便之处。“这种测试法符合常情,而且它的好处是:即使我们不知道实际起作用的物理因素或其它因素是什么,我们还是可以应用这一测试法。……测试的结果可以从观察到的系统的情况直接获得,只依赖于系统发生了什么情况,而不依赖于系统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例如,病人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四肢倦怠、少气懒言、食少腹满、便溏、舌澹苔薄白、脉象缓弱,服用参苓白术散一类健脾补气药后痊愈。从这样的输入输出信息推导出人体内部有“脾气虚弱”之过程。究竟这是哪些器官、组织、细胞之病变所造成,并未深究。在推导“脾气虚弱”时只依赖于临床具体表现。。。。。。的思维去推导、想象而得之者也。“藏象”一词非常形象地反映了藏象学说产生的方法论基础。《素问·五藏别论》说:“黄帝问曰:余闻方土,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王冰注曰:“方士,谓明悟方术之士也。言互为藏府之差异者,经中犹有之矣。《灵兰秘典论》以肠胃为十二藏相使之次;《六节藏象论》云十一藏取决于胆;《五藏生成论》云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此则互相矛盾尔。”这种矛盾现象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戴象学说不是“内—外法”的产物,不是解剖学的结论。若从解剖出发,彼此不会矛盾若此。当然,中医不是完全没有解剖学。《内经》就有相当多的解剖学知识,特别是大肠、小肠、膀胱等六府,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府,都有比较详细、准确的记录。但是,对于整个藏象学说,尤其是它的精髓——五藏来说,主要是黑箱方法所得,是根据输入输出信息推导而得的内部联系图。为了给这些联系图命名,结合解剖所见,借用了实质器官的名称而已。正如张景岳所说:“医道之始,始自轩岐,轩岐之旨,昭诸灵素,灵素之妙,精确无遗。凡其所论,必因理而发;凡其命名,必因形而生。”’藏象学说首先是“因理而发”,为了命名才“因形而生。脾的“理”包括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等等,总合起来称为脾的藏变量。其实“理”之种种亦各自包含一系列生理功能。例如,食物的消化、吸收;水谷精微的运化、输布;水湿的输转、排泄等等功能综合起来,才体现为“脾主运化”。现代生理学认为,与消化、吸收、供养、排泄等功能有关的器官包括胃肠道、心血管、脑、肾等等。“祖国医学所引进的藏变量,所建立的模型,实际上是整个人体物理、化学、生理、病理变化的综合性结果。一对简单的输入输出反应,也往往要牵涉到人体内多个系统、器官的共同作用,要发生一连串的物理、化学、生理、病理变化。”总之,藏象学说反映了各种综合性功能,每种功能均与许多系统、器官有关,要发生物理、化学、生理、病理多种变化过去,生理学多以器官为中心,研究它的各种性能。与此相反,新近出现的系统生理学却以生理功能为中心,研究与这个功能有关的诸多器官的协同作用。“利用控制理论、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水平上组成某一功能的各部分在整体中相互作用和耦合的动力学。”③例如,血压的调节和稳定可图解如下(见图七):共有九个反馈回路,包括许多器官、因素,协同一致维持血压稳定,显示出“耦合动力学”性质。血压的调节尚且如此复杂,中医的“藏”包含多种功能,更复杂,必然牵涉到更多的器官和因素。所以,脾的名称可以借鉴解剖学的某个器官,但脾的性能、活动,即所谓脾的实质,绝不能简单地归之于某个器官、某种细胞或某种因素,而是与许多器官有关。系统分析方法可以用之于脾实质的研究,因为系统生理学与藏象学说均以“功能”为中心进行耦合动力学研究,有共同的方法论基础,它将成为西医生理学与中医生理学的桥梁,成为中西医结合的一把钥匙。②经方派的方法论——输入输出信息之直接记录“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类似这样的条文在《伤寒论》里比比皆是。它朴素、直观地把症状和处方记录下来。。。。。。。。可以有多种多样的选取变量的方法,乃有多种多样的系统,每个系统有它自己独特的内部联系图。例如人体,西医和中医选取的变量不同,形成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就中医本身而言.各个学派,各种学说,虽然均以整个人体作为观察对象,由于选取不同变量进行研究,其实是各各不同的系统。医经派与经方派是两个系统。《伤寒论》与温病学说是两个系统。虽然两者同是研究外感热病,前者较多地研究症状信息规律,以六经作为体内的联系格式;后者较多地研究病因(六淫)、病机规律,以卫气营血作为体内的联系格式。再如《脾胃论》、《血证论》、命门说、三焦说等等,均选取某些变量进行更专门的研究,严格地说巴经自成体系。那么,把伤寒和温病看作两个系统,是否不能统一?从系统论来看,要统一伤寒和温病,必然成立一个新的系统,它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必需有一些新系统所特别观察的变量。正如中西医结合,不等于中医系统加西医系统,没有新的变量就不能产生新的系统。2.复杂系统系统的复杂性问题,是生物学、医学首要解决的问题。钱学森教授说:“从细胞作为基层单元开始……一齐进入计算分析,毕竟太繁琐,无法取得具体结果。所以直接从微观来考察系统又不实际,不现实。……我们其实并不需要知道每一个分子的运动才能知道作为整体的气体的性质;宏观知识不要求知道那么多细节。”‘更重要的是,由于“各种因素具有这样大的能动性,而且彼此间又有这样密切的联系,以至于只要变动一个因素,就会立即引起别的一些(甚或很多很多)因素的变动。”给认识和控制整个系统带来困难。所以,对于复杂系统,要注意两点。其一,尽管对系统的每个局部有所了解,由于“局部”数量大,以及相互间联系复杂,要从局部知识去认识整个系统的性质,“毕竟太繁琐,无法取得具体结果”。其二,“当系统变得很大,当部件和整体的大小相差非常悬殊整体的性质往往就会跟部件的性质大不相同。……我们必须打破这样的想法,以为整体的性质总是部件性质的重复,或以为部件会具有整体所具有的性质。。1°换言之,复杂系统的性质要从整体研究去获取。人体是很复杂的,人体整体的性质亦须整体研究去获取。中医的整体观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正是中医之所以有一定的优越性之根本所在。当然,如果对局部的认识足够全面,尤其是对各种联系能充分弄清楚,也能够从局部认识整体的一些性质的。3.系统体现约束交通岗的指示灯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不同灯号表示四种交通情况。其实,红和绿两种灯就够了。红灯亮、绿灯亮、全亮、全熄,就可以指示四种情况。这里,我们说变异度是四(需要指示四种不同情况),自由度是二(两种灯就可以表示四种情况)。所谓自由度就是能反映变异度所实际需要的最起码的部件数目。又如一张椅子,装配前四只椅脚随便如何摆布。装配后四只椅脚的关系就固定不变了。椅子是一个整体,它的自由度并不等于它的部件(四只椅脚)的自由度的总和。这是因为椅子把四只脚约束在一起了。约束会使自由度减少。自由度减少越多,说明约束越大。约束其实是事物内部固有规律的反映。人体内约束既广泛又严格,约束稍有破坏,疾病接踵而来。心脏必须有节律地博动,不能爱停就停。肺脏必须均匀地呼吸,不能只呼不吸或只吸不呼。人体既然存在约束,总的自由度必然比各个器官独自的自由度的总和少得多。就像椅子的自由度少于四只脚的自由度的总和一样。那么,人体的自由度究竟多少?要看观察者是谁,选取的系统是什么。西医深入每个器官、每种细胞的研究,自由度几乎无限多。中医与其没有深入微观层次的手段,无如自觉地利用约束,把自由度约简小些以利执简驭繁。“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例如藏象学说,五藏六府这样的自由度足以反映内藏的功能活动(即变异度);八纲这样的自由度足以反映病变的部位、性质、趋势;六经的自由度是六;卫气营血是四;三焦是三;阴阳是二。人体内藏府活动、气血运行,总属“阳化气、阴成形”;疾病之变不是“阴胜则阳病”,便是“阳胜则阴病”。总之,复杂的人身,一阴一阳可以括矣,这对认识和把握人体总的活动规律是非常有用的。如果说阴阳之二已经出神入化,五行之五就更饶有趣味了。因为藏与藏之间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每一藏都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种联系,联系其它四藏,加上本藏,四加一是五。所以,为反映藏与藏之间的生克关系起见,藏的数目最适当不过就是五了。4·取类比象——复杂系统需要同构系统进行模拟《尚书·纬考灵曜》记载:“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有些事物,它的科学道理是深深埋藏着的,一时还不那么清楚。但是,一经用道理浅近的别事物来作比喻,就显得可以理解了。这个例子说明二千年前的古人已经善于采用取类比象的说理方法了。控制论只不过给名称曰同构系统,并以严谨的科学方法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和能付之实施的方法而已。“同构是指‘格局相同’,……就图景的格局而论,照相底板和洗印出来的相片是同构的。”’同构只反映某种关系的“格局相同”,例如照相底板和相片在位置关系上相对应,园还是园,方格还是方格。至于其它方面就不对应了。例如颜色,底板和相片刚好黑白相反。再如化学成分,也不相同。所以同构系统只反映、说明、比喻原来系统的某个方面,而不是全部。但是,“同构系统的用处是经常而又重要的,它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大多数系统都有其方便与不便之处。当测试某一系统时遇到它的不便之处而能找到同构系统,那未可能会发现同构系统的相应之处是易于理解或易于控制或是易于研究的。””中医几乎无处不用同构方法。例如,“天为阳,天体比地球大,是阳有余;地为阴,地球比天体小,是阴不足:日为阳,日恒园而不缺,是阳有余;月为阴,月虽园而常缺,是阴不足。”°这是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说理,以天地日月作为人体阴阳的同构系统。又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以君、臣、将军等官职作为藏府的同构系统。例子之多不胜枚举。下面就意义重要的几个同构系统分析如下。①阴阳学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对事物一种高度概括的归类方法。阴阳学说以“阴平阳秘”反映事物的相对平衡和稳定,以阴阳消长及其气机的升降出入反映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以阴阳胜复、互根和转化反映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古代一种唯物、辩证的哲学体系。它对古代各种自然科学都有过深刻的影响,医学也不例外,中医常说人是小天地,理由之一是人和天地息息相关;二是天地间事物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人体内结构和生理活动也十分多样化,可谓包罗万象,故言小天地,以形容人体的复杂性类于天地;三是天地(自然界)符合阴阳运动规律,人体也符合阴阳运动规律,只不过天地大、人体小,故言小天地。其实,古代医家已经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观察过正常的生长壮老巳的整个过程,观察过诸多的疾病现象,得到许多具体然而是个别的观察材料。当这些“观察材料”尚未“上升”为理论时,显得零碎、杂乱,根本无所谓阴阳。就是今天,一个不懂医学的人到了医院,看见过各种病人,他能得到什么印象?只能是一大堆无法“处理”的观察资料。古人也是如此,面对繁杂的临床现象,要探索其中的规律性,必须要有手段,没有手段就无法分析、归纳观察材料。古代自然哲学的阴阳学说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一旦应用到医学上,便对全部临床观察材料进行全面的梳理,提纲挈领,总结出一系列阴阳运动规律。可以说,是古代医家的脑袋,带着阴阳学说的框框,去搜罗医学材料,然后在阴阳学说的框架上充填上医学内容,并不断修正、补充,成就医学本身的阴阳学说。换言之,是采用自然哲学的阴阳学说,对人体进行模拟研究。例如,夜睡与日醒、生理活动上的成形与化气等等,可以拿日夜交替及自然界气化现象的阴阳属性作为同构系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王冰注曰:“喻人之有阳,若天之有日;天失其所则日不明,人失其所则阳不固;日不明则天境暝昧,阳不固则人寿夭折。”处处以天比人,以日比阳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这是天地阴阳的活动情况。“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这是以天地阴阳的道理比喻说明发病原因。“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又是谈自然界。“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又以自然现象比喻说明生理活动。“《素问》以阴阳之理,阐天人之道,天地阴阳俱于人身,人身阴阳同于天地,苟非其人,此道不明。”阴阳之理既能阐天之道,亦能阐人之道,借天地阴阳之理论于人身,其用意明若观火。②五行学说也是古代哲学思想之一种。如同阴阳学说一样,本是“阐天之道”,移用于人身,以“阐人之道”而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相克,纵横交错,高度概括地反映了事物间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广泛联系。五行归类表上,有行有列,一纵一横。横向联系(不同五行属性而同类事物间的关系)反映了生克制约关系;纵向联系(不同类而同一五行属性事物间的关系)反映了广泛的有机联系,即整体观。五行归类表提供了世界万物纵横联系的总模式。古代医家,脑袋里带着这个模式进入医学世界,去分析、归纳临床现象,改造成为医学上的五行学说。换言之,是采用自然哲学的五行学说对人体进行模拟研究。首先,彷照五行归类方法,对人身组织结构和生命活动进行适当简化和五行归类,如五藏、五府、五窍、五体等。其次,以木火土金水作为五藏的同构系统,说明五藏的基本性能。例如“肝”喜条达,有疏泄功能,“木”有生发特性,故“肝”可以拿“木”的某些属性作为同构系统。余藏同理。再次,以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演释人体内各部分之间的制约关系,反映了五藏间横向联系。“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无穷已。”2’这相当于现代之反馈理论。当某一藏有太过或不及时,会牵涉其它四藏,后者通过它们对该藏的生克制化而使之复平,从而维持藏府的平衡和稳定,此即现代之稳态概念一—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人体的内外环境经常会产生致病因素,干扰某个藏,乃至发生病变一一偏差,这个偏差作为一个动因马上引起其它藏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又反过来纠正原来的偏差,使这个藏从病态中复原。显示出机体有抗干扰、抵御疾病和自然康复的能力。例如,失水或高热可致血液酸盐度改变,此时血液中的缓冲系统起而调节,维持正常水平。体温的调节、血糖水平的调节等等均然。中医对稳态的认识反映在五藏间的反馈联系上。五藏协调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当这种协调性不足以稳恒时,不但一藏受病,还会通过反馈联系波及它藏,所以常见肝病及脾、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两藏同病的情况。另外,五行学说通过纵向联系还确立了人体的整体观。例如肝与胆、目、筋等有内在的有机联系。最后,通过五行归类表,与自然界进行更广泛的取类比象,为人体提供更多的同构系统。例如时令(春、夏、长夏、秋、冬)、时间(平旦、日中、日西、日入、夜半)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是以“天之五行”所生的变化,比喻说明“人之五藏”所生之变化。《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脾为什么不主时,这里以“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说明之。《伤寒杂病论·序》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这是说,自然界的一切用五行变化来概括,人体也是如此,并以自然界的五行变化来比喻说明,作为人体的同构系统。如此既对人体有整体观,又能对其中微妙多端的变化胸中了了。正如《灵枢·通天篇》所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五行学说显然是“天地之间、六合之内”的哲学理论,亦可用于人体而已。③三阴三阳学说“帝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素问·至真要大论》)“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素问·天元纪大论》)三阴三阳其实就是阴阳,由于阴阳“气有多少”,故“一而三”。反映了阴阳消长的量的概念,以及“开合枢”等运动规律。黑格尔说:“这样三元是什么,亚里斯多德说得非常确定:凡是园满的,或具有实在性的,都是在三元中:开始、中间和终了。”2③在表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时,三是最佳的分阶段法。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古人以阴阳学说概括之;一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以五行学说概括之;作为个别事物发生、发展、衰亡的过程,则以三阴三阳学说概括之。亚里斯多德只有“一而三”,中国的古人则把“一而三”结合到阴阳学说中,阴有三,阳有三,更为完整。古代医家把三阴三阳学说引进医学中,分析归纳生命现象,例如:说明气化:“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明岁运:“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明经络:“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藏终始。三阳(张介宾云:当作“阴”)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素问·阴阳类论》)说明证侯归类:“歧伯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素问·阴阳别论》)尚有别的应用,不能一一枚举。总而言之,应用自然界的同构系统进行模拟研究,这是中医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其中,尤以应用古代哲学理论(阴阳、五行、三阴三阳等)总结、归纳医学内容,建立中医理论体系之意义最为重要。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当地的民间医药,但仅有医药经验,多无理论体系,正因为没有引进哲学理论的缘故。5.拓扑性质——八纲“拓扑”是一种数学方法,比较抽象难懂。《控制论导论》一书有三处地方论及拓扑,也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初步印象。“在平面中的这种表示法,只有当矢量有两个分量时才可能。当它有三个分量时,用三维模型或用一透视图来表示也常是有用的。当分量个数超过三时,实际表示就不可能,但原理还是一样的,有时用草图表示这种多维结构也仍是非常有用的,特别是当我们所重视的是总的拓扑性质而不是细的性质时。”24)“用有关稳定性的话来说明系统的重要性质,乃是用所谓‘拓扑方法’来描述大系统的一个例子。比方说对一个经济系统,若有人问‘这系统会变成什么样子’,可能就需要对其未来动态的每一细节作全面的描述,但也可以用简单得多的一种说法“它会回复到平日状态的’(或者,‘它要跟旧日的情形愈来愈不一样’)来恰当地回答这一问题。”25“经验告诉我们,在每种情形下,科学家必须小心规定他所要问的是什么。他必须只问他真正想要知道的,而不是他以为他所要知道的。例如,一个新手会说他要知道整个星团的性质,就是说,他需要知道各个星球的运动轨道。但是如果供给他这些知识,那就需要有充满数字表格的好几卷书,那时他会认识到他实在并不需要所有那些数字,事实上,所要问的.常常是些简单的事,如问‘星团会不会缩成一球,或者会不会散成一片园盘?’从邦加来领先做起,现在物理学家有种很好的方法来处理这类问题,即是用拓扑方法。用拓扑方法可以对简单的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使观察者不致遇到使他茫无所措的繁杂情形。”(26)在第一部分,所谓“用草图表示这种多维结构”,实指示意图,能表示某种意思就成,即能示“总的拓扑性质”。当然,示意图不可能将多维空间的所有性质都表达出来,也不需要。第二部分,若把经济系统的毛病换成人体疾病,原理是一样的。如问这个病人之转归如何?一种方法是对他的发展趋势的每一细节均作描述:“血液红细胞升高至五百万、白细胞降至七千、肺部阴影消失、尿旦白消失、等等”。似乎很详细,却没有明确回答病人究竟康复了没有。第二种方法是“用简单得多的一种说法”,“会从阴虚阳亢回复到阴平阳秘”。明确地回答了问题。所以,对一个系统的认识,或者描述其细节,或者描述其总的拓扑性质。后者往往以原来状态为标准状态,再来比较系统目前的状态,看发生了什么样的偏差,偏差了多远,发展趋势是回复还是进一步偏离,总以状态差为着眼点。“八纲”正是如此,都是相对于正常状态而言的。正常是阴平阳秘,偏离阴平阳秘的状态是“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正常是寒热和调,偏离寒热和调的状态是“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正常是不虚不实,偏离状态是“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正常无表里证,有表里证便偏离了正常状态。总之,疾病状态种类繁多,总以这八种偏差状态考察之,治疗亦以能否纠正这些偏差衡量之。八纲的妙用就在乎对病态有总的认识——反映了人体疾病的总的拓扑性质。6·疾病状态参数——八纲有一台可作收音机、扩音机、录音机、电话机和电唱机之用的多用机,机上有选择键盘,键盘位置在A时,整个机器按照收音机那样行使功能;键盆位置在B时,则作录音机之用……。选择键盘上的位置A、B、C、D、E,称作参数。不同参数决定机器有不同的性能。“八纲”却代表了人体的不同的病态,在这一点上是可以和参数类比的。“从现代病理生理学观点看来,机体任何一种症状体征,都是机体回答致病动因作用的反应。患病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某一阶段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体征,综合起来反映该机体对该致病动因发生反应所处的状态。‘寒’或‘热’可看做一种特定的机体反应状态……这种反应状态具有典型性”。”寒证既然是机体一种特定的典型的反应状态,那未完全可以把“寒证”视作机体一种参数。不过,这种参数不是人为去选择,而是机体自动的反应状态的选择。这个参数决定了机体选择一种特定的性能——一切生理活动、病理反应符合寒证规律。总而言之,所谓寒,是人体在致病动因下,选择了“产热量不足”这个反应参数;所谓热,是选择了“产热过多”参数;所谓虚,是选择了“功能减退”参数;所谓实,是选择了“功能亢进”参数;所谓表,是选择了“体表小动脉防御反射性收缩或痉挛”参数;所谓里,是选择了“机能或热量代谢的比较严重或深刻障碍”参数,所谓阴,是选择了“机能减退或热量不足”参数;所谓阳,是选择了“机能亢进或热量过剩”参数。除了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探讨八纲的“反应状态”实质外,也有人从病理解剖学角度探讨八纲的“反应状态”实质,3这些探讨都是十分有益的,虽然尚无定论,但八纲是八种典型反应状态这一点则是肯定无疑的。7.非欧几何与八纲几何学与中医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不过,非欧几何的哲学意义却对理解八纲的科学性很有帮助。公元前四世纪欧几里德创立了欧氏几何学,“欧氏几何是以刚体的普通力学运动作移动的几何学。它反映了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速度比较小时所特有的空间。也就是它只近似地反映了普通地面空间的特性,它被人们在地面普通的实践活动所证实。”“*1829年出现了罗氏几何,1854年出现了黎氏几何,合称非欧几何。“非欧几何所揭示的是弯曲空间的特性,……罗氏几何所反映的是大宇宙空间的特性。黎氏几何反映的是非固体物质形态(如引力场、热传导、电磁波等)的空间特性。即它反映了物体在运动速度很大(接近于光速)以及存在着引力场的那些空间的特性。爱因斯坦创立的广义相对论中引力场附近的时空弯曲就是以黎氏几何作为数学基础的。”“0原以为永恒不变的空间,却随着物质的运动形式而变化着;原以为平平直直的空间,却是弯曲的。只不过我们身在其中的能感觉到的这个空间,只有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且速度甚小,我们才感觉到它是平直的。这样的空间实际上只是弯曲空间的一个特殊的机会而已。万一物质运动的速度足够大,或者是电磁波等运动形式,空间也就相应地弯曲了。运动形式不同,弯曲的情形及程度也不同。“非欧几何学的创立,深刻揭示了……抽象思维在认识过程中的巨大能动作用。”人们不仅承认人的感官所能感触到的客观世界,还承认人的思维所开创的思想世界。八纲和非欧几何一样,也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同样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抽象思维在认织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和意义是认识论的根本问题,也是能否认识八纲的科学性的关键所在。“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变,在空间有完全不同的几何规律在起作用。”3°这一点对认识人体也是很有启发性的,人体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正常人体遵循正常生理学、心理学规律,病人或特殊的人却有各种不同的生理、心理规律在起作用。例如,正常健康人突然失血,血色素低至7克%就不能耐受,虚脱或休克。7克%的血色素对于一个慢性贫血的病人则若无其事。风湿患者可以“预报”天气变化之来临,正常人则毫无知觉。正常人每分钟呼吸16~20次,气功师只2~4次,更有甚者埋入土中八天不死。正常人刀碰必破皮,气功师却“刀枪不入”,等等。说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理规律。又如急性支气管炎,病理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均符合炎症过程。但属风寒束肺者,治须祛风散寒、宣肺化痰,用三拗汤加味。属风热袭肺者,治须疏风清肺、润燥化痰,用桑菊饮加减。属燥热伤肺者,治须辛凉清肺、润燥化痰,用桑杏汤加减。同样是支气管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病规律在支配着。八纲正是相对于正常人体而设的八种不同发病规律。阴平阳秘的人遵循正常生理规律;“阴证”的人按“阴证规律”发病;“阳证”的人按“阳证规律”发病;“寒证”的人按“寒证规律”发病;余类推。例如“表证”,病人整体(所有的组织、器官协调一致)振奋起来,欲一汗而驱邪外出。此时的机体,组织和器官的活动完全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解表发汗的方药正是利用这种状态,因势利导,助人体发汗驱邪而已。“阴平阳秘”之于人体,可以比拟于欧氏几何之于平直的普通空间;“八纲”之于病体,可以比拟于非欧几何之于弯曲空间。空间可以是平直的,也可以是弯曲的;正常人体是阴平阳秘的,病体则是阴阳不平衡,乃至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种种“弯曲”,每种“弯曲”有独自一种发病规律。前言八纲相当于参数,又言拓扑性质,其实都是一致的。八纲相当于人体八种“弯曲”状态,也就是八个参数,一个参数代表一种发病规律,即一种反应状态,这是组织和器官协调一致的综合活动。如此众多的组织和器官的一致活动,已经构成一种特殊的规律,但其中许许多多的细节又被忽略,只把握总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所以又是一种拓扑性质。总之,八纲之提出“是一种发病学诊断与发病学治疗的典范,……根据机体反应状态来进行诊断和治疗,恐怕可以认为是八纲学说对现代医学的最主要的启发。”①3对于今后病理学研究,八纲无疑将起重要的指导作用。将来人体科学有可能证实八纲参数意义的实质,以及在特殊状态下人体有特殊的生理、病理的规律,而不是只有一个。8·系统辨识与辨证论治现在,西医也已经注意到“人体参数”的重要性了。例如“糖尿病昏迷的治疗,用胰岛素是治疗的有效药物。但是同一剂量的胰岛素,对某一病人不起作用,而对另一病人则可能造成从高血糖昏迷到低血糖昏迷的逆转。”3糖尿病病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一般控制医学中,表格中的数字是换算成方程式表示的,以免冗长累赘,原理还是一样的。甲类病人有甲方程式,余类推。甲、乙、丙、丁,称参数。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是口渴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中医之消渴证与之相似。消渴的临床范围当然不止糖尿病,还包括尿崩症及其它,但糖尿病的辨证论治是可以参照消渴证的。《景岳全书·三消干渴》说:“上消善渴、中消善饥,虽曰上消属肺、中消属胃,……皆宜白虎汤主之。若渴多饥少病多在肺者宜人参白虎汤主之。若水亏于下火炎于上有不得不清者宜玉女煎,下消证小便淋浊……古法用六味地黄丸,……若火衰不能化气、气虚不能化液者,犹当以右归饮、右归丸、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现摘其要、取其意,表解如下:消渴(糖尿病)人参白虎汤玉女煎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上消(善渴、属肺热)适宜可用不适用不适用中消(善饥、属胃热)可用适宜不适用不适用下消肾阴虚损不适用不适用适宜不适用(多尿)肾阴阳两虚不适用不适用不适用适宜图十消渴(糖尿病)之辨证论治此表与胰岛素治疗表十分相似。胰岛素治疗者,不同病人有不同反应。中药治疗者亦然。不过,前者从剂量上辨识,后者从不同方剂的适应证上辨识。前者所观测的输出信息是血糖水平,后者是归纳四诊所见。两者均有系统辨识,均有参数估计。前者是甲、乙、丙,后者是上、中、下三消。由此可见,辨证其实就是辨识病人参数的方法。“如果系统参数的变化反映了生理状态到病理状态的变化。那么,系统辨识方法可以用于诊断。而系统参数的差别,又可能反映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和病人的个体差异。因此,辨识的结果就能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现代医学之系统辨识如此,中医之辨证论治亦如此,“证”反映了“反应状态”,既用之于诊断,又为论治提供依据。西医从辨病发展到系统辨识,从治病发展到因人而治,与中医辨证论治是相吻合的。所以,系统辨识很可能成为辨病与辨证的枢纽,成为临床诊治方面中西医结合的出发点。三、中医学之科学性一门学科的科学性,从三个方面考察,首先是实践性,必须行之有效;其次要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践能上升为理论,理论能指导实践;再就是自然观和认识论具有先进性。中医学基本上具备这三个条件。(一)实践性及其局限性中医在防治、保健方面的实用价值是无待赘言的,今天仍有不少疾病,中医疗效优于西医。当然,任何一门科学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中医也是如此,在其它一些疾病,中医疗效显然劣于西医。下面仅讨论中医学之所以有局限性的原因。1.层次的局限性——停留在“整体”的层次上,不能深入微观的各个层次。层次性是生物系统的基本特性。研究人体疾病,可以从不同层次着手。例如气象医学,是在“气象一人群”层次上研究,五运六气学说即此;传染病和流行病是在“地域一人群”层次上研究,温病学说、六淫病因学说等即此;临床诊治疾病是在“整体”层次上进行;比整体低一个层次是消化系统等“系统”层次;再低是“器官”层次。中医在器官方面也有一些粗浅认识,如心主血脉、肺主气、小肠主分清泌浊等等。但藏象学说等中医理论,毕竟主要是在“整体”层次上采用黑箱方法研究所得。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等更低的层次,中医原来的方法更不能达到。因此,在整体方面,中医有非常丰富的认识,在许多方面长于西医。至于低层次,就非中医所长了。虽说“有诸内必形之于外”,毕竟不能代替西医深入微观各个层次的研究方法。后者能深入认识局部和微细结构,乃至生命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依据。2.黑箱方法的局限性——停留在“推导联系”水平,不能解决实质结构问题。对于内部结构十分复杂、尤为不能分解的系统,黑箱方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工具。根据输入输出信息,推导出内部联系,但不能认识内部的实质结构。它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对一些与实质结构关系密切的问题,就难于对付了。药物(输入信息)诚然可以治疗大部分疾病,但尚有相当多的病要从实质结构入手。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断肢再植等等,均须基于实质结构的精细的研究。总之,实质结构的研究不能代替黑箱方法的研究,黑箱方法也不能代替实质结构的研究。毕竟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方便之处”,亦有其“不便之处”。各种方法应该互相启发、补充,而不是代替。3.拓扑方法的局限性——停留在“总体性质”水平上,不能还其复杂细节的原貌。在研究系统的总体性质或发展趋势时,如果系统很复杂,包含许多成分,即算对每个成分有所了解也不能很好认识整个系统的整体性质时,采用拓扑方法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能掌握总体性质。不过,拓扑方法也只适用于这些方面。人体是复杂的,诚然可以用拓扑方法解决部分问题,亦有部分疾病要依照细节的性质和成分才能解决的。例如输血术,必须解决无菌、抗凝、验血型、静脉穿刺等一系列细节问题,缺去其中一项都不能成功。总之,人体是一“小天地”,对人体本身的复杂性,不仅要有所认识,还要对研究方法本身的多样性要有所认识。(二)完整的理论体系1.综合各种方法的研究成果,描绘简明的人体图景视人体为黑箱,从输入输出信息加以研究,这就决定了中医学说的多样性。不同的医家选取不同的信息,故形成多种多样的学说,甚至有不一致之处。五行学说讲五藏,藏象学说讲六藏。一年四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痰症;秋伤于湿,冬生咳啾。”但是《素问·金匮真言论》又说:“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为应五藏,四时多了一个长夏。又如“命门”、“三焦”、“血室”等,有各种描述,乃至今天还有人争论不休。然则岂非不能统一?关键不在统一,而在于综合。在一定范围,哪个学说能说明、解决问题,就采用之。“这里所采取的观点是:科学(就观察者所发现的事实而言)最直接关心的并不在于要去发现系统‘确实’是什么,而在于综合不同观察者的发现,因每一个这种发现只不过是整个事实的一部分或一方面。”这就是为什么中医各种学说能够长期并存的原因。而且,综合起来,对人体之认识才比较完备。2·各种学说有内在的连贯性种种学说,不但要综合应用,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它们之间内在的连贯性。例如,①认为人体的物质成分是气血精津液(神),理论上借鉴了古代的精气学说。②认为人体的构造有藏府(包括奇恒之府)、经络等,主要是黑箱方法研究所得,亦有一定的解剖学基础。③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是藏象学说和病机学说。理论上借鉴了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三阴三阳学说。④对致病动因的认识有六淫七情学说等,从环境黑箱与人体黑箱所组成的大系统的研究中所得。⑤对药物的认识有四气五味、归经等学说,从药物黑箱与人体黑箱所组成的大系统的研究中所得。⑥在调控人体方面有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其中八纲辨证具有“参数”意义,反映了疾病状态的总的拓扑性质,尤为重要。其它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藏府辨证,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如此理法方药,成一完整的理论体系。3。框架理论结构与临床经验相结合《伤寒论》创立了辨证论治方法,把复杂纷纭的临床现象统筹于三阴三阳之中。外感诸证,包括类证、变证、坏病等等,不出这个范围,必在三阴三阳某纲之中。三阴三阳如同框架,以纲和目分割成许多小区域,任何外感热病,均可在众多的小区域中找到相应的位置和模式,理法方药存乎其中。正如柯韵伯所说:“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凡风寒温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故以伤寒杂病合为一书,而总名伤寒杂病论。所以六经提纲,各立一局,不为经络所拘,弗为风寒划定也。”‘’局者,格局也,格式也。为什么能以六经作为一定的格局呢?乃因“通过人体黑箱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来研究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的一般反应性问题,使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从一开始就建立在非特异性研究的基础上,这样大大弥补了这个体系因受历史条件限制对特异性因素认识的不足。”3°所谓非特异性的一般反应性问题,即“反应状态”,它决定于体质因素、生理功能及对致病动因的反应能力,所有这些是有一定的模式的。三阴三阳反映了人体可能有的反应模式,故能囊括一切外感热病的主要类型。温病学说也是急性热病的辨证方法,它偏重于归纳那些发病急、症状剧烈、热盛易伤阴津的一类。但立论方法还是一样的,只不过以卫气营血为纲,仍从反应状态上分证,即卫分病态、气分病态、营分病态、血分病态。藏府辨证以六藏六府的发病状态来划分证。八纲辨证则以八种偏离阴平阳秘的发病状态来划分证。总而言之,六经辨证之六,卫气营血辨证之四,三焦辨证之三,藏府辨证之六(或十二),八纲辨证之八,都有固定的数字,以统括某一类病的全部临床现象。每一种辨证纲领都像是一个立体的框架,临床现象可以在框架上找到它们合适的位置。这样,能够从全局观点考察某一种具体的病证,在疾病的群体中认识个别的病。理论框架固然可以执简驭繁,具备全局观念,但中医学更可宝贵的精华乃在实践经验之中。医籍浩瀚记载着各种病证的诊治方法和经验,还有大量的医案、验方之类供借鉴。这些经验为中医各种学说的建立提供了素材。反之,中医理论之创立,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经验提供指导和原则,并为此后的实践所验证、丰富和补充,益臻完善。(三)科学的生命观和认识论1.唯物辩证的生命观中医的生命观基本上是唯物和辩证的,但是,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某些医家具有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并反映在着作中,是不奇怪的。任何一门科学,历史上都曾有过一些学者及其着作具有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思想。要评价一门科学,主要看主流、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并以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中医理论能指导实践,有很高的临床诊疗水平,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至于它的主要理论及思想方法,本文已从方法论角度加以讨论。尚有不少学者就中医是唯物而非唯心,是辩证而非形而上学,发表过很多文章,充分论证过它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这里从略。要说明的是,除了要把主流与个别医家、医着加以区别以外,还要把古代哲学思想与已被中医借鉴并用于中医学中的理论区别开来。如阴阳五行学说,近代着名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一书的序言中说:“例如阴阳、五行,虽给方士和儒生们利用了它闹得乌烟瘴气,可是追本溯源,究竟它的本质含有素朴的唯物主义成分。”又如王众同志所说:“由于原始的阴阳五行学说既披有唯心主义外衣,又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因而后人根据其不同的立场把它引向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相反的方向。……唯物主义者则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以指导农学、历法、兵法等科学的发展。特别在祖国医学领域中,阴阳五行学说更贯彻于分析人体组织、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诊断治疗等方面。”13°方药中教授对这个问题更有详尽的论述。他首先分析了阴阳五行学说中的循环论和机械论,以及阴阳五行归类之对中医学的影响,随后他强调指出,中医学“采取了与历史上唯心论者在对待和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截然不同的相反态度。……阴阳五行学说虽然对中医学影响很大,但由于中医学在整体观思想指导之下,在‘必应于人’、‘必验于今’、‘必彰于物’以实践为基础的思想指导之下,仍然是自有体系,对于阴阳五行学说中的能用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部分,则采用之,其不切合实际部分,则不机械的生搬硬套。”40)总之,中医借用了一些古代哲学思想作为同构系统,便于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所谓同构,不是完全等同,只是某个方面、某种性能的类比。能用之于医学有关方面的才成其为同构,超越这个范围就不成立了。加之在这个理论框架上充填了中医学本身的内容,已经“自有体系”,不能与原来的哲学理论等量齐观了。2.认识论对于中医学的思想方法,学者过去多从古代哲学阐释,就探讨思想渊源而言这是必需的。若要深入研究,正确认识,还当采用当今世界上应有尽有的先进方法,包括科学技术方法和科学思想方法。“中西医结合”即前者中的一种。至于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此外,近代自然科学巴取得许多重要成就,新的科学实践产生新的科学思想,人类在认识论方面也有相应的发展和提高。“如果我们仍停留在恩格斯当时所总结的三大发现和科学知识的水平上来论述唯物辩证法,就意味着用非辩证的态度来对待辩证法……哲学在研究科学方法论问题时,……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高度去论证和分析各种方法的合理性及其适用范围。”(41)①爱因斯坦认识论的启示。。。。。。逻辑观念,给人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感知的感觉。例如感冒,西医可以把引致感冒的病毒找出来,可以把感冒的病理过程展示出来,因果关系十分明显。从病毒感染到建立感冒之概念,有比较直观的逻辑过程。中医却认为感冒是风寒束表,营卫不和。“风寒”是什么?“营卫”是什么?从发热恶寒到建立“营卫风寒”之概念,其间存在什么逻辑关系?只有中医学者才信誓旦旦、言之凿凿,其他人却无从理解,原因就在于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过程的缘故。爱因斯坦的认识论是支持这种思维方法的。中医重在哲理,术语和概念都含有不可思议的思辨性质。医者意也,此之谓欤?②波普的科学哲学的启示当代英国着名科学哲学家卡尔·雷蒙德·波普(Karl Raimund Popper)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哲学思想。其实应称“爱因斯坦——波普科学哲学”,因为主要的科学思想来源于爱因斯坦,波普从哲学上加以系统总结而已。他把认识过程归纳如下:P1→TT→EE→P2即:问题1→试探性理论→消除错误→问题2“从问题出发,为解决问题而提出试探性理论(或期望),通过对理论的检验而排除错误,提出新的问题,如此往复,以至无穷。”“”所谓从问题出发,波普认为:“任何科学理论的提出,也往往是从哲学思辨开始的。科学并不象传统所认为的那样,开始于观察。任何观察都是有选择的,也即根据一定的目的、兴趣、观点、问题而进行的。就是说,任何观察之前都有某种‘形而上学’的预想或假说,……这不是说人类具有先天知识,但人类确实可以预先采取某种参考框架、预期框架、理论框架。”“传统的归纳法却认为科学起始于观察,观察材料足够多,规律性就会显现出来,科学理论也因而能够建立。长期以来,归纳法为人们所公认,并且养成这样一种思想习惯,以为只有符合归纳法,才具有可信的逻辑,才是真正的科学。中医学的科学性之所以一直不被肯定,原因也在于它与归纳法不符。尽管世界上各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在“观察”人体,他们始终没有看见“阳化气、阴成形”,没有察觉“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直至科学昌明之今天还是“观察”不到,当然也就无从归纳了。唯独黄帝和炎黄子孙,独具只眼,能察无形之阴阳。原因何在?在于如何“观察”,对人体是要观察的,中医的经验和理论都离不开临床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一切。但是,每个人都是带着问题、想法、目的去观察的。中医一开始就把人置身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视人体如小天地,从大小天地之相互关系上着手观察,并且以大天地之哲学理论(如阴阳、五行、三阴三阳精气学说等)作为参考,去观察小天地是否也符合这些预期的理论框架。“‘理论是网:只有张开,才能捕获。’这句名言最恰当不过地表达了科学认识的猜想性质:科学总是首先大胆地跳跃到某种结论上,然后再去小心地搜集经验证据。”‘”当中医张开阴阳学说之网,人体许多生理、病理现象落入网中,捕捉到许多阴阳活动规律。否则,贸贸然的所谓纯粹观察无论如何也是察不见“阴阳”的。西医总以为整体的性质是局部性质的总和,高层次的本质要在低层次寻找,因而多采用分解式方法去观察人体,也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中西医在观察人体之先,撒开的是完全不同的理论之网,捕获的当然是不同的观察材料。同样符合波普的认识论模式。不过,西医较为直观,中医需要更多的形象思维。如果对“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不能深信不疑的话,也是无从理解中医学的科学性的。近代科学的发展给人们很大的鼓舞,显示了理性思维在科学发明中的重要作用,例如非欧几何、群论、相对论,都有无可争议的概念上的思辨组质。它们“不是观察的结果,而是一种大胆的假说和发明,它在逻辑上先于观察,例如非欧几何和群论并非基于观察,有的甚至超越经验几十年。”事实上“在同样一些经验材料基础上,既可以‘引出”牛顿经典力学、麦克斯韦电动力学,也可以‘引出”狭义相对论;既可以建立万有引力定律,也可以建立四维时空理论、经验材料是一样的,而耸立在顶端的理论观念却绝然不同。”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是一样的,而耸立在顶端的中西医学理论却绝然不同,其理亦类于此也。四、结束语近代自然科学一直沿着分解式的研究方法发展。西医采用这种方法,在医学上取得很大进步。在此同时也养成了重局部、轻整体;重视实验、忽略理论思维的习惯。自从控制理论、系统理论、信息理论问世以来,整体观念又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目前对客观事物的研究,可以归纳为物质、能量和信息,即材料科学、能量科学和信息科学,这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桂。如果说,西医过去对物质和能量有过深入的成功的研究的话,那未它对信息的研究却甚少。相反,中医的黑箱方法、系统方法都是偏重于信息研究,而略于物质和能量的。物质可见、能量可测,唯独信息不可触摸。西医易被公认,中医不被理解也正是此故。所幸信息理论日臻发展和普及,已渗透到医学领域。不久之将来,信息理论会进一步揭示中医学的科学原理,辨证论治会以更严密的定量化的信息调控形式出现。这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中西医结合”也是实现“中医现代化”,提高整个医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如果说西医过去缺乏整体观念的话,今天它已经向这方面发展。系统生理学是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与某一生理功能有关的器官、组织的耦合动力学。这正是中医藏府学说的思想方法。在“功能研究”这个交叉点上,中医可以提供实践材料和信息规律,有助于西医建立整体观。如果说中医过去略于实质和能量研究的话,在“功能研究”这个交叉点上,西医可以提供低层次的实质内容和细节、有助于中医认识信息的本质—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这必然推进生命科学的发展。在临床诊治技术方面,系统辨析又是中西医的一个交叉点。辨病和辨证统一于系统辨识中,必然进一步揭示出发病规律,提高诊治水平。此外,唯物辩证法及其理论思维,在发展和完善医学理论方面的作用,是其它方法所不能取代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理论思维”是研究中医、发展中医的三大法宝。当然还有中医本身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