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体质学说

年代:未知
医家:何志雄,郑元让
开本:16开
来源:广州中医学院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临床上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不仅人们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同,而且发病后疾病发展的趋响也因人而异。如肾炎、肝炎、结肠炎等被罹患后,经同样的治疗,有的痊愈于急性期,有的却变为慢性或迁延性;这除了感受的病邪有质与量的差别外,尚有体质的影响。这样,对体质的研究便成了人们愈来愈重视的课题。现代医学从遗传,免疫机能,机体的自稳调节和应激水平等方面来揭示个体的差异性,其研究尚待深入。祖国医学对此却早有认识,二千多年前的《内经》便认识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2“其始则同,其终则异”3。然而,《内经》主要从理论上阐明体质对疾病的影响;临床上体质学说却是奠基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伤寒论》的条文,在一定意义上,大都可视之为病例记载。这些病例有两个特点:一是典型性。即每一病例均是对一些具有共同本质(证)的病例的归纳,提炼;而不是个别临床原始材料的记录,因而更具有准确性和普遍意义。二是全面性。《伤寒论》398条,113方,二百多证基本上收集了人体常见病所出现的大部分证候,反映了疾病的不同成因,不同性质和不同发展阶段;同时,每一例多列有脉症,辨证,治疗和预后;既有治愈或自愈的,也有误治,传变或死亡的。内容相当丰富,完备。由于这些病例的典型和全面,《伤寒论》便为人们提供了这两种可能:一,当人们学习《伤寒论》时,几乎可以览尽所有常见病各种证候的发生,演变,治疗和预后,得到窥察人体疾病全貌的机会。所以,为历代医家所必读;二,《伤寒论》成了人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人体疾病的可靠素材。成书迄今,近二千年来,古今中外学者七百多家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注释研究不止。有的从中研究经络,气血,脏腑的生理病理现象,研究人体与天地在气化现象上的相互联系;有的从中探索疾病的发展规律,研究辨证论治,研究脾胃学说,探讨治法,研究中医的方法论等等。人们的兴趣,与其说是此书,毋宁说是借此书提供的病例来研究有关人体疾病的一系列问题。正因为如此,虽然张仲景在书中明言体质者不多,但《伤寒论》仍反映了体质对疾病的发生,性质,演变和治疗的重大影响,不失为研究祖国医学体质学说的可贵材料。一、《伤寒论》有关体质的几个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的素质,在常态下阴阳,虚实,寒热,燥湿的属性及其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伤寒论》有关体质的几个概念,说明仲景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一)卫外力与自和力——体质强弱之实质人类在长期的进化中获得了两种机能;卫外机能和自稳调节控制机能。《伤寒论》用“卫气”与“自和”来描述之。卫外力,使机体能防御外邪,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与天地相应:自和力,使机体内五脏六酶,经络气血等各种功能活动相互协调,从而保持稳定的内环境,即所谓“五脏元真通畅”’。《伤寒论》从病理上来论述卫外与自和力。如果卫外不力,“卫气不和”“腾理开”则“邪气因入”。太阳主表,为一身之外藩,凡外因百病之袭人,必先于表,可以说太阳病是机体之卫外力与邪相争的表现。然而,入侵之邪引起人体内的变化,必须超越其自和力所能忍受的限度,疾病才出现。卫外力是众所周知,此着重谈仲景对自和力的论述:(1)自愈是自和的结果邪气或治疗的干扰,造成机体内功能的紊乱,失调,集中地反映为阴阳失和。如果阴阳失和的程度仍在其自和力所能允许的限度内,那么无须治疗,便能自行恢复,协调而自愈。如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其实,不仅不药自愈是自和力之能,而且药后告愈也属自和力之功。因为仲景治病,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恢复自和力为宗旨,自和力一旦恢复,则有邪便能驱邪,有亏便能补益。如桂枝汤既能发汗又能止汗,既能治“脉浮虚”“脉浮弱”又能治“脉浮数”;肾气丸既能治多尿,又能治尿少。常言药剂有双相作用,便在于其能恢复,振奋自和力。基于对自和力的认识,纵使病情尚重,但只要发现有自和力恢复的可能,仲景便敢作出将“自愈”“欲解”的预言。如336条“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361条“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另如47,110,145,192,287条等。(2)自和的征兆判断自和力恢复与否,如同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一样,仲景是以脉症为依据。归纳起来,自和失常有两种:一是自和力受抑制,责在邪盛。一旦自和力得以伸展,必有邪气被驱的征兆,如“自汗”“自衄”“血自下”等症可见。如49条“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106条“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他如93,124,192,376条等,其“汗”“细”等皆示邪有出路。仲景还对自和力冲破邪气压抑而伸展的过程作了生动的描述,如16条“欲自解者,必当先烦”,192条“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既然汗出而解”。要指出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中的“嗜卧”便是自和恢复的过程,后世医家叶士天据此提出在“萧然汗出”之后“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的告诫。二是自和力受损伤,责在正伤。正气损伤不外乎伤阳或损阴,由此造成的自和无力如要重新振奋,恢复,必有阳气恢复或津液复生之脉症可查:津液复生的如59条“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阳气恢复的如278条“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287条“少阴病……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360条“下利者,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及361,367条等。其中“烦”“手足温”“微热而渴”等均是阳气复生,自和力恢复的征兆。当然,自和力恢复与否,能否自愈,除有上述征兆外,尚须与其他脉症合参,以免延误治机。临床上尚有病态的“自汗”“自衄”须辨别;而阴病下利见“微热”“渴”“烦”也要警惕虚阳欲脱;而145条“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必有经水通畅可据。(3)卫外与自和的关系卫外力与自和力是相互协调的。机体内各脏腑功能协调一致,阴阳和,是卫外力的基础;卫外机能又是建立内环境稳定的保证。如《内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仲景则以“营”和“卫”来描述此两者的相互关系,并指出,疾病不仅是自和力或卫外力失常,而且也是这两者协调关系的破坏。所以,论中除了提出“外不谐”“里未和”“卫气不和”“营气不足”外,还提出“卫气不共营气谐和”等均属病态。而“阴阳气不相顺接”则是两者协调关系破坏严重的论述。(4)卫外与自和力因人而异仲景不仅从临床上阐明机体有卫外与自和力,还意识到此两者是有个体差异的。如“血弱气尽”者,易“腠理开,邪气因入”(97条);“胃中空虚”者,易招致“客气动膈”(221条),这些都是卫外力低的素质。而280条指出“胃气弱”者,自和力低,内环境不稳定而“易动”;因而耐受不了重剂药物的冲击,所以“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在劳复病篇中指出:病初愈,机体重新建立的内环境也不稳定,自和力差,甚至不能忍受“强与食”的影响,如398条论到“病新差”而“人强与谷”,则可能出现“日暮微烦”的食复之变,并释之为“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即391条的“新虚不胜谷气也”。至本世纪卅年代坎农的稳态学说和塞里的应激学说,才从神经一体液的角度揭示了机体在进化中获得了自稳调节控制能力,以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四十年代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人体是一个十分完善的自动控制系统,并指出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是依靠各种反馈作用来实现。而机体的自稳调节控制能力,应激水平和反馈作用是有个体差异的,这些正说明近二千年前的张仲景卓有见识。(二)阴阳,寒热,燥湿,虚实——体质之属性在常态下,人体多有寒热,燥湿,虚实之偏。如吴鞠通所论:“人之中最中和者,莫如圣人,而圣人之中,且有偏于任,偏于清,偏于和之异,千古以来不偏者,数人而已,常人则各有其偏。”°《伤寒论》里的“强人”“赢人”“本有寒分”“寒湿”“旧微溏者”“阳气重”“阳盛”“其人本虚”“虚家”“阴虚”等,可以理解为对人体素质的描述。对这些复杂的体质属性,仲景将之概括为阴和阳两大类来认识。论中的“病发于阳”“病发于阴”之说,其阴和阳,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体质的划分。一般而言,体质强壮者属阳人,受邪后反应激烈,表现亢奋,可见“发热恶寒”;体质虚弱者属阴人,受邪后反应低下,只见“恶寒”而“无热”或“无大热”。这便是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的体质涵义。为了强调此论,仲景又以这两种人表证未解而误下的不同转归来说明: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误治的结局有“结胸”和“痞”之异,正是体质有阴阳之别的缘故。对此阴和阳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言阴邪阳邪的,有言内外部位的。如《医部全录》:“风为阳邪,病发于中风……,寒为阴邪,病发于伤寒……”柯韵伯:“阳者,指外而言,形躯是也;阴者,指内而言,胸中心下是也”这些皆非仲景之意。唯从体质和证候角度来理解的较肯切,持此论者亦越来越多,如《医宗金鉴》:“良由人之气体不同,或从实化,或从虚化也。”陈修园:“实则为大小陷胸汤,虚则为诸泻心汤证”°近代医家陆洲雷:“凡正气充实,抗病力强者,为阳;正气不足,抗病力弱者,为阴。病情属实热者为阳,虚寒者为阴”!°,日人轩邨:“盖言就太阳中分其人虚实,其人实,有饮,邪激甚,故作结胸;其人虚,有饮,邪激微,故作宿”现代医家任应秋:“假如是阳分人,伤寒之后,反应出阳性证候,当然发热;如果是阴分人,伤寒以后,反应是阴性证候,便不一定发热了”体质偏热,偏燥,壮实者属阳;偏寒,偏湿,虚弱者属阴。必须指出,此寒热燥湿虚实阴阳是言常态下之体质属性;而八纲证候言病态。两者虽均由阴阳偏差造成,但其偏差程度,前者在自和之内,后者在自和之外。此为两种概念,不能不明。诚然,体质之属性与病理证候密切相关。体质是证候产生的基础;证候是邪气作用于体质的表现。体质为本,证侯属标,所以张景岳说:“当识因人(体质)因症之辨。盖人者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成败所由,故当以因人为先,因证次之。”(18(三)阴阳偏差——体质差别之根源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一切不外是阴和阳,阴阳相互协调,即“阴平阳秘”,人则处于常态。其实,阴阳的绝对平衡是不存在的,在常态下,仍有阴阳之偏差,于是造成了复杂的体质类型。阴阳偏差,是言其相对量上的不一致。阳多,则体质偏热,或偏燥,并表现其卫外与自和力对燥,热之邪的耐受力较低,如论中的“阳气重”者;阴多,则体质偏寒或偏湿,并表现其卫外与自和力对寒,湿之邪的耐受力较低,如“本有寒者”“旧微溏者”“寒湿”者。当然,机体之阴阳尚有绝对量的区别,即阴阳量充足与否,在此基础上出现的阴阳偏差便有偏盛与偏衰之异。偏盛,言阴阳量充足基础上的阴阳偏差,从而表现出寒热燥湿的体质属壮实,其卫外与自和力较强,即适应性强,其内环境较稳定,如“强人”“阳盛”者;偏衰,言阴阳量不足基础上的阴阳偏差,从而表现出寒热燥湿的体质属虚弱,其卫外与自和力较弱,即适应性较差,其内环境较不稳定,如“羸人”“其人本虚”“虚家”“阴虚”“阴阳俱虚”等。可见,上述阴人与阳人划分的实质,在于机体内阴阳量的充足与否,以及阴阳偏差的状况。必须指出,仲景判断体质的阴阳属性,是审其受邪后机体的反应及疾病的传变情况。其中特别注意察其“能食”与否,即脾胃之气如何。一般而言,能食者,阴阳量充足;纳差者,阴阳量不足。盖人身之阴阳秉源于先天,而充实壮大则赖后天滋养。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健者,能食,则阴阳化生有源,故充足,体质强壮;反之,不能食,则阴阳化生乏源,故不充,体质虚弱。仲景提出用小建中汤治疗阴阳两虚(见《金匮》),便寓此深意。所以,脾胃之气如何,是分辨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根据。必须指出,鉴于素有痼疾或偏嗜者,感受外邪发病,其临床表现与一般人不同,治疗也异;所以,在外感疾病诊治中,仲景视其为体质因素给予重视。故论中的“疮家”“酒客”“淋家”“喘家”“亡血家”“旧微唐者”等均是体质上的直称。至于妇人经期伤寒的论述,也提示其时体质异于平时。这也说明体质是可变的。其实,我们论及的体质因素,既言来自先天的禀赋,也言后天获得的特性,主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但又是可变的,将随年龄,环境,锻炼,治疗而变化的素质。现代医学所提的免疫机能,神经一体液的自我调控和应激水平等等,既有遗传赋以的个体特异,也有后天因素形成的个体差别,而且多是可变的。二、伤寒六经人的假设(一)假设的提出人体的素质千差万别,为了临床辨证论治的需要,有必要进行体质的分类。早在《内经》便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体体质进行划分。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把人体的禀赋归纳为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再根据这些人五音的大,少,阴,阳属性以及左右上下等进一步分五类,成了二十五种类型的人。而《灵枢·通天第七十二》则根据阴阳气的多少,筋骨气血不等,其态不同,把人的体质归纳为五种:“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非徒一阴一阳而已……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少阳之人,多阳少阴……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也。”这些说明《内经》认识到人体存在肤色,形态,禀性,态度,以及对气候环境适应性的差异,并根据这些个体的不同征象来推测其体内气血之盛衰,脏腑之强弱,以至阴阳气之多少来划分体质,并为治疗提出依据。《伤寒论》提供的材料说明,仲景虽然提出“病发于阳”“病发于阴”,但这决不是他分体质的终点,他已意识到体质仅分阴阳是不够的,有必要再分。如111条“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阳盛则妞,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这说明:(1)火劫发汗仅适于阴盛者,如误用之,其变局随人体质而异。“阳盛”“阴虚”“阴阳俱虚竭”皆言体质;(2)阴阳之中尚可再分阴阳;“阳盛”者为阳中之阳人;“阴虚”者为阴中之阳人。历代研究《伤寒论》的医家多承认“六经皆有表证”之说。然而,六经之表证其涵义既不是“六经络之表证”,也不是“六经病兼有表证”,而应该从体质的角度来理解,是言六种不同体质者之表证。如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这不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之太阴病,也不是太阴病兼表证,而是具有太阴体质者(脾胃虚寒者)之表证;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此“始得之”的不是“脉细微,但欲寐”的少阴病,也不是少阴病兼有表证,应该是具有少阴体质者(心肾阳虚者)之表证。对此“少阴病”的理解,如同现代医家任应秋对320,321,322条少阴三急下的论述:“如用大承气汤,当然应当有大承气汤的症状存在,不得仍称为少阴,因此少阴应指体质而言。”4另如265,28,302,327,等条之表证均应从体质角度来理解。但是仲景并未明言体质的划分,也没有直言太阴人,少阴人等。所以,这里提出伤寒六经人之假设,以便从体质学说来研究《伤寒论》的证治规律。(二)六经人划分的根据六经人的划分是以机体脏腑的功能状态为依据,此与伤寒六经的实质有密切的关系。(1)伤寒六经的实质:这是历代医家致力探讨的问题,争论颇多,在此仅略谈自己的看法。伤寒六经(如太阳,阳明等)与六经病(如太阳病,阳明病等)是两个概念。如比中既有“太阴病”,也有“太阴为病”“系在太阴”。六经病是疾病的一种证候分类;然而,这些证候无疑的是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的反映。那么,是哪些脏腑病变了?便是六经的实质问题。为了透过各种临床表现(仲景称之为脉症)来了解机体内繁杂难测的功能活动,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功能进行不同方式和不同层次的归纳,概括;由此形成不同的理论。这是祖国医学在认识方法上的特点。比如,人体内所有的生命活动,从其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角度被概括为两大类:“化气”与“成形”,前者属阳,后者属阴;从其相互生克制约上,又可概括为五大类,名之木、火、土、金、水;脏腑学说则将其概括为五脏六腑,奇恒之府:藏神主血的属心,统血主运化主肌肉四肢的属脾,藏精生髓主骨主水的属肾……等。每一脏或腑是对一组生理功能的综合概括。五脏六腑的概括方式便于人们从内科杂病的角度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内科杂病的辨证施治。但在外感疾病中,人体的变化有些不同,突出地表现为阳气或津液的损伤为主要矛盾。所以,在实践中,仲景对人体的功能活动,从外感疾病的角度,在脏腑学说的基础上作出另一层次的概括,这就是“伤寒六经”。伤寒六经首先把与外感疾病有关的脏腑功能分为二大类: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再根据各脏腑的不同功能分成三阴三阳,这样便把人体的功能概括成有联系的六部分:心肾作为阴阳气之根,一个单元来看待,名之少阴,脾胃大小肠作为阳气津液生化之源来看待,其中胃,大小肠合称阳明;脾名之太阴。在病理上前者以伤津为主,后者以损阳为主;机体的卫外功能称之为太阳;肝与相火具有布阳化阴之能,称为阴尽阳生之藏,强调其生发之气,名之厥阴;胆与三焦作为枢转周身气液的一个单元,称之少阳。所以,伤寒六经是脏腑功能的一种概括,如导师何志雄教授指出:“伤寒六经是以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气血学说为指导,对人体功能活动所作的一种概括,这是仲景的创举。”15伤寒六经的概括方式虽然以阳气与津液为线索,但主要是以阳气的盛衰为依据,这可能与仲景所接触或所总结的疾病多是感寒为病有关。后世温病学家根据温热之邪致病的特点,以津液的损伤为主要矛盾,对人体脏腑功能进行了另一番概括,于是提出了“卫气营血”“三焦”的概括方式。如三焦学说中,心肺被视为一组,称之上焦;而损伤肝肾之阴是温病的末期,统称下焦……如此等等。如果说《内经》的脏腑学说是祖国医学对人体功能的一种基本概括,那么,伤寒六经,温病卫气营血,三焦等便是建立在脏腑学说基础上的另一层次的概括方式。可见,心,肺,太阳,少阴,上焦,下焦……等均是对人体功能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概括的代词。同时。伤寒六经、三焦等概括并非是其所概括的脏腑功能的机械相如,而是综合了这些脏腑在特定情况下(如外感)的共同行使的功能。比如,少阴是强调心肾作为阴阳气之根,并未总括《内经》脏腑学说“心”“肾”的所有功能,如并未涉及“肾生髓主骨”;太阴是强调脾之运化,而未言其“统血”。还必须指出,指导每一种概括的理论(如脏腑学说,伤寒六经,三焦学说)反映了机体功能活动在某一方面的变化规律,但任何一种理论又有其局限性,只能适合从某种角度对人体功能的认识,而不具有普遍性。正因为如此,想用一种理论(或概括方式)来指导人体所有疾病的辨证论治,并非祖国医学的正确思维方法;必须综合各种理论,才能全面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如程钟龄:“合之则见其全,分之则见其偏”(18可以说,随着人们对人体各种生命现象认识的全面和深入,概括方式也将越来越丰富,越深入。就祖国医学的发展史而言,每一新概括的出现,均标志着在某个领域里的突破,体现了祖国医学的发展。(2)六经人与伤寒六经六经人是以其所概括的脏腑功能在常态下偏盛或偏衰,及由此造成的整体阴阳之气的多少来划分的。如少阴是对作为阴阳气之根的心肾功能的概括,而心肾阳虚的素质便为少阴人;厥阴是对肝与相火生发之气的概括,而肝肾阴虚以致生发之气过亢的素质便为厥阴人;太阳是对机体卫外之表气的概括,因表气实属五脏六腑敷布于体表之气,为五脏六腑所主,非为某脏腑所独主,任何脏腑失健均可造成卫外不力。(三)六经人的体质状况及其表证阳人:阴阳之气量充足,卫外与自和力强,胃气常。受邪发病,反应高亢,病程短,传变少,预后佳。表证治疗以驱邪为主。太阳人:阴阳和平者,气血充盛,脏腑健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最强,内环境最稳定,属最健壮者。感受一般外邪,造成其阴阳偏差多在自和限度内,不发病,或稍有不适而能自愈;邪盛可发病,但不传变,易一汗而解。常态:面色润泽,精神充沛,体态匀称,言语清亮,纳善眠佳,二便正常,舌正苔薄白,脉缓有力。表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阳明人:阳气重,主要是胃阳盛,津液偏欠,偏燥,其耐燥热力不如耐寒湿力,属阳中之阳人。感受寒邪,并不加大其原有的阴阳偏差,可不发病,或发病也有自解之机;但感寒盛重或感受热邪可发病,并多从热化,燥化,可传变为阳明病。常态:面合赤色,壮实气粗,纳善眠可,汗多口干喜饮,尿少便硬,舌红苔卜白或微黄,脉洪有力。表证:恶寒轻,发热甚,无汗,心烦,面合赤色,易衄,脉浮有力或项强。少阳人:阳气稍欠,胃阳略不足,胆火偏盛,三焦枢机弱,是阳人中卫外与自和力较弱,内环境较不稳定者,属阳中之阴人,感受外邪可发病,可传变为少阳病。常态:面色微黄,口苦咽干目眩,易烦,或胸胁闷,纳稍呆眠可,尿时黄,便或硬或稀,舌边尖略红苔卜白或微黄腻,脉弦。表证:初起微恶寒,发热,头痛,口苦咽干目眩,有汗或无汗,脉弦或颈强。阴人:阴阳之气量不足,卫外与自和力弱,胃气弱。受邪易发病,反应低下,不发热或无大热(阴虚者除外),病程长,易传变,表证治疗须驱邪兼扶正;失治有入阴之机,邪盛皆有直中(寒中或热中)现象,误治传变多从虚化。太阴人:阴盛阳虚,主要是脾阳不足,偏湿,其耐寒湿力弱,属阴中之至阴人。受邪易发病,多从寒化,湿化,虚化;可传变为太阴病。常态:面色萎黄,纳少眠可,或头重如裹,乏力,口澹,尿清便溏,或时腹满,舌澹红苔微白腻,脉濡。表证:恶寒,手足温或无大热,头痛如裹,汗出,便溏,纳差,腹满,脉浮而缓。少阴人:阴阳俱虚,阳虚甚,气血不足,主要是心肾阳虚,其卫外与自和力极为低下,内环境极不稳定,不耐寒热,耐寒力尤差,是易寒易热之体,属阴中之阴人。受邪易发病,易从虚化寒化,亦有热化之机,可传变为少阴病。常态:面色皖白,唇澹,神疲欲寐,气短懒言,腰膝痰软,纳差口澹,尿清白或尿后余沥或遗尿,或夜尿多,或阳萎,或便溏,舌澹胖苔卜白而滑,脉细微。表证:恶寒跪缩,无热或烦(邪盛则“反发热”)面色白,有汗或无汗,神差欲寐,纳差,脉细微。厥阴人:阴阳俱虚,阴虚甚,主要是肝肾阴虚,肝与相火生发之气偏亢,其卫外与自和力极为低下,内环境极不稳定,不耐寒热,耐热力尤差,属阴中之阳人。受邪易发病,易从虚化热化,亦有寒化之机,发病易厥风动是其特点,可传变为厥阴病。常态:面色酶黄颧红,唇红,烦躁眠少纳差,头眩或耳鸣,目干涩,或盗汗或五心烦热,口干不欲饮,易阳亢遗精,尿赤便秘,舌红绛少苔脉细弦数。表证:恶寒,发热(夜甚),头痛,腹满,口渴不欲饮,心中烦热,颧红,或见谵语,易厥,易抽搐,脉弦细。(上述表证是指伤寒而言)六经人之阴阳状况及自和力如图1所示(四)六经人之间的关系脏腑功能之盛衰是体质分型的基础,而脏腑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这种联系在生理上表现出各脏腑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在病理上则反映出一定的层次,或病理过程中的阶段性。比如,阳病多在腑,阴病多在脏;卫气不伤无入里之机;阳病只有伤及阳明胃气,才有传入阴病之危;脾阳伤损,才及肾阳;胃津未竭,无肾阴受损之虑等。这样,以脏腑为根据划分出来的体质类型之间也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突出地反映为体质递变上的规律。比如,没有胃气不虚的阴人,也没有脾阳无虚的少阴人;阳人一旦胃气不足,则可变成阴人;太阴人继发肾阳虚,则转变少阴人;少阳人如果继而出现肾阴虚,则可转成厥阴人;阴人胃气恢复则可成阳人。《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五七阳明衰”“五八肾气衰”“七八肝气衰”“八八……肾脏衰”之论,这一方面说明体质可随年龄而变化;另一方面,先“阳明衰”,继而“肾气(始)衰”,再“肝气衰”“肾脏衰”,这反映了脏腑气机的衰落有一定的阶段性,一定的层次。这也说明以脏腑为分型基础的六经人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三、体质与发病,传变研究《伤寒论》均将面临如下问题,何缘同时受邪,有的发病,有的无恙或纵使发病也能自愈;有的或犯太阳,或犯阳明,或犯少阳,有的却直驱入三阴?何缘太阳病有桂,麻,大青龙等证之别;阳明病又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之异?何缘同为水气病(身重,肿)有的可用大青龙汤,有的却用真武汤;同是“发黄”,有的是“瘀热在里”,有的却务必于“寒湿中求之”?何缘在同样的治疗下有的向愈,有的生变;有的变热,有的转寒?……此无他,均归咎于邪与体质之异也。然邪属外因,体质属内因,外邪必须在体质因素上起作用。现将《伤寒论》中所反映的有关发病,病的性质及病的传变与体质的关系试述如下:(一)发病疾病是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的卫外与自和机能失常的表现。发病与否决定于正邪两方面因素,然正邪二者均有质与量的区别,直接影响发病与否及病的性质。就外感疾病而言,邪气主要指风,寒,暑,湿,燥,火,统分为寒(阴)邪与热(阳)邪,此言其质;邪之盛衰是言其量。邪有寒热之分,故论中不仅六经皆有伤于寒为病,也皆有伤于热为病。如柯韵伯说:“六经皆具有温病,非独太阳一经也”1’邪有盛衰,故同为表证却有表虚表实之别;同为病初,却有病在表与病在里(直中)之异。正气的量与质,是言其卫外与自和力的强弱和耐寒耐热的性质。这取决于机体两方面的素质:(1)阴阳之气的量充足与否及阴阳偏差的程度。阴阳量充足,偏差小者,其自和力强,内环境稳定,卫外力亦强,不易发病,除非邪盛,如阳人;反之,阴阳量不足者遇轻微之邪易发病,如阴人。(2)阴阳偏差的状况。偏阴或偏阳,影响机体卫外与自和力对寒热的耐受性。阳偏盛或阴偏衰者,其耐寒性高,而感受热邪却易发病,如阳明人,感受一般寒邪不发病,或稍有不适可自愈,或“细乃解”,仲景释之“阳气重故也”;而遇热邪却易病,甚至直犯阳明。而阴虚者,如厥阴人,稍逆热邪即病,热邪甚则有热中厥阴,出现逆传心包或肢跃风动之变。阴偏盛或阳衰者,其耐热性较高,而感受寒邪却易发痹,甚至直中三阴。(二)发病的性质邪气犯人,机体的变化主要有二:(如图2所示):(1)加剧素体阴阳的偏差,使其超越自和力所能允许的限度。这时,发病的性质与邪的性质一致,即证使与体质素性一致。如热邪我害阳盛之体,得热证;寒邪侵侮阴虚之堕,得寒证。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邪的性质与机体素性一致时。如果邪气盛,则可迅速冲破机体卫外屏障,不经表证阶段,而径直入里,出现所谓“直中”现象,如寒邪直中三阴,热邪直犯阳明,少阳,甚至直中厥阴等。邪可直犯何处,又因人而异。(2)削弱了机体的自和力,使机体不能再协调原来具有的阴阳偏差。这时,发病的性质与邪的性质可不一致,而与机体的素性一致,如阳盛或阴虚者遇寒邪,得热证;阴盛或阳衰者遇热邪,得寒证。此即一般所言“从化”现象,即发病的性质随从机体的素性而变化,而与邪的性质不一致。如寒邪直犯阳盛之体得热证,热邪伤害阴盛之躯得寒证。后世所称的伏气温病,其实质便是素体津亏,内有蕴热者(如厥明人)所得的温病。其发病机理如叶天士论:“热伏于阴,……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1°其外邪既可属热也可属寒,如由寒邪引动的也属从化现象。当然,邪盛或体质素性较稳定者,也可出现寒热错杂证,如大青龙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黄连汤证等。。。。。。可见,发病与否,病的性质如何,与邪气有关,但更主要是决定于体质状况。《医宗金鉴》总结了仲景所提供的临床事实,指出“六气之邪,感人虽同,人受之而生病各异者,何也?盖以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藏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是以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或从寒化,或从热化。”(三)传变传变,是言疾病的变化和发展的趋势,主要决定于正邪消长的形势和治疗情况。《伤寒论》所反映的传变主要有自然传变和误治传变。(1)自然传变此言治疗不力或未受治疗和其他因素的干扰,而完全由正邪相争的形势所决定的疾病演变趋向。自然传变有两种趋向:一是自愈。此多属体质强壮者或邪微,如8条,192条等。二是传变。此出现在邪盛又具有可能传变素质的情况下。185条“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溅然者,是转属阳明也。”此属阳气重者之表证自传为阳明病。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是自传为少阳病。269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及384条是自传为阴病。另如303,304条是自传为少阴病;335,338条分别为自传厥阴热厥及寒厥证。必须指出,直中或直犯是邪盛时自然传变的特殊形式,以传变迅速,几乎不经表证便直驱入里为其特点;而自然传变则有明显的表证阶段,可经“一日”“二日”或“七日”“八日”,甚至“十日”的演变过程。但直中何处,自传何方均决定于体质因素,如阳明人可直犯或自传阳明病,少阴人可直中或自传少阴病等等。感受外邪出现黄疸或水肿,阳人得阳黄,阳水;阴人得阴黄,阴水。前者易痊愈于急性期;后者则有自然传变为慢性之虑。自然传变趋向是机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反映了不同的个体蕴有不同的疾病发展倾向性;也是判别体质的一个重要根据。(2)误治传变正确的治疗使疾病向愈;错误的治疗则使疾病发展变化。当误治加剧原有的阴阳偏差时,则可促进疾病的自然传变;否则,将造成新的传变。这里主要论后者。误治影响传变主要是由于助邪或伤正所致。在外感疾病中,津液和阳气是人体与邪相争的一阴一阳,误治传变便是沿着或伤津或损阳的方向展开。同时,损伤的轻重程度不同,其传变也异。误治传变虽受误治的性质(伤津或损阳)和程度所左右,但也受体质因素所影响,因为抗损伤的能力因人而异,这表现为:(1)抗损伤力的性质不同。如阳明人抗伤津之能不如抗损阳之能,而太阴人则相反。这样,虽然“伤津则化热,损阳则化寒”是对任何素质者而言,但同样的汗,吐,下等误治,孰伤津孰损阳却因人而异。如过汗,阳明人可伤津,由表证传变阳明病;而太阴人则伤阳成太阴病,如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是对太阴人表证误治而言,故张家驹注:“发汗后腹胀满,则知其人脾气素虚,今脾气愈虚,则不能转输,浊气不降,清气不升,而胀满作矣。”“)又如表证下之,阳盛者伤津成结胸;而阴人则损阳成痞证,甚至入阴,如279,163条。(2)抗损伤力的大小不同。这样,同样程度的损伤下,疾病或传此或传彼因人而异。如同为伤津化热,阳明人出现白虎,承气汤证;厥阴人则可出现肢厥风动;而太阴人素体胃阳不足,只能成栀子豉汤或桂枝大黄汤证。而阴阳两虚者,由于内环境极不稳定,其抗损阳耐伤津之力皆弱,误治传变易寒化亦易热化,如少阴人厥阴人。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则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是对阴虚人之表证及其误治后的传变,治疗的论述。“小便数”“心烦”“脚挛急”便是阴虚的证据,柯韵伯指出:“脚挛急在未汗之前,是阴虚”2°由于其人内环境极不稳定,误治后既有伤阳成甘草干姜汤证或甚者亡阳四逆汤证之势,也有伤津成芍药甘草汤或调胃承气汤证之机。各种人之表证如为热证(温病)而损阳,或寒证而伤津,则有可能传变为寒热错杂证,如痞,寒格等。疾病的传变如陈修园所论:“盖寒热二气,盛则从化,余揆其别则有二:一从病体而分;一从误药而变。”‘其实,传变虽与邪之盛衰,治疗适当与否有关,但主要还是取决于体质因素。不论是自传或误传均是在体质基础上出现的疾病运动趋向。掌握疾病传变的规律对治疗是很有意义的,如俞根初论:“凡太阳伤寒,其邪有但传少阳,阳明,有不传少阳,阳明,越传三阴者。各随其人之体质阴阳,藏腑寒热,从火化者为热证,从水化者为寒证,从水火合化者,则为寒热错杂之证。医者能审其阴阳盛衰,寒热虚实,为之温凉补泻于其间,对证发药随机应变,心灵手敏,庶可以治伤寒变证矣。”现将发病及传变的规律按六经人。。。。上表说明,邪有盛衰,体质有强弱,同样受邪,有的发病,有的不发病;同为表证,有表虚表实之分;同为病初,有在表与在里(直中或直犯)之别。邪有阴(寒)阳(热),故发病既有伤寒,也有温病;而素有蕴热与否,温病又有伏气与新感之异。同为直中或自传,直中何处,自传何方因人而异;同为失治,有的自愈有的传变(当然,邪微则各种人皆有自愈之机)。由于机体内环境稳定性不同,发病既有证候与邪性一致的;也有邪与证不一,证随人(体质属性)而变的“从化”现象。误治有伤阳损阴之别,损伤有轻重之分,不同的体质抗损伤力有强弱与性质之差,故误治传变有或传此传彼之殊,有或化热或变寒之异。同样的证候,治之缓急方之大小又因人而异。四、体质与治疗《伤寒论》对疾病的治疗,是借助药物,针灸,水浇,火熏等手段来纠正机体内失调或损伤之阴阳,从而恢复或增强机体的卫外力与自和力,以达到祛邪或截断疾病发展,恢复健康的目的。体质不同,感受邪气后,体内阳明变化不同,其发病的性质及发展趋向有别,故治疗也异。仲景以丰富的临床经验说明《内经》所论:“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2,上文已提及《伤寒论》治病因人而异,这里再就与体质有关的几个治疗问题略述如下:(一)同病异治,同症异治——体质之异(1)同病异治《伤寒论》分列六病论治。然而,每一病在不同的体质上反映出不同的证候,所以治疗也异。如太阳病,是机体卫外之表气受邪所致。表气为五脏六腑所主,盖不同的个体,其脏腑之盛衰、阴阳之偏差不一,故表气之强弱有别;因而,其太阳病也异。历来人们多承认麻、桂二汤是为体质虚实不同之太阳病而设,如柯韵伯:“盖中风伤寒,各有浅深,或因人之强弱而异,麻黄桂枝二汤,是发汗分深浅之法。”‘日人汤本求真也认为此二汤反映了二种体质类型:“大凡人之体质,千差万别,若穷极之,则为二大别,其一皮肤粗疏而弛缓,有此禀赋之人,若患太阳病,则为脉浮缓自汗等等之证状,以桂枝主药之桂枝汤治之可也,其一皮肤致密紧张者,有此体质,若患太阳病,则现脉浮紧,无汗之证候,故与麻黄为主药之麻黄汤疗之可也。”)导师何志雄教授:“表虚证为正气虚,正气虚系因胃中津气不足,卫气不充;表实证属邪气盛,邪盛而正气不虚。”“°但是,如果因仲景只立“中风”“伤寒”之名,便以为麻桂二方可以统治渚太阳病,则谬矣。唐·孙思邈创于前,成无已、方中行、喻嘉言、吴谦等从于后的“三纲鼎立”之说,虽立论“麻黄汤主寒伤营”“桂枝汤主风伤卫”“大青龙汤主风寒两伤营卫”欠妥,为不少人反对;但“三纲鼎立”之说把大青龙汤并列于麻桂为治太阳病主方,实属灼见。一方面它打破了麻桂统治太阳病之论;另一方面此三方突出地反映了三种典型体质类型。就伤寒表证而言,桂枝汤主治虚家适宜;而麻黄汤主治实者则须斟酌:盖实者至少有阴阳和平者与阳气偏盛者之分,其表证均以麻黄汤治之,前者可一汗而解,后者则恐有他变,至少有“衄”之虑。所以,用麻、桂、大青龙分治阴阳和平者,阳气虚者和阳气重者三种典型体质之表证才适宜。如果考虑到机体阴阳量之偏盛偏衰,并追溯到脏腑之差异,那么表证的类型远不止上述三种。如按六经人体质类型来研究,就会有麻黄汤,大青龙汤,柴胡桂枝汤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括萎桂枝汤等证之别。尚若深究介于每二种人之间的体质类型,或考虑其痼疾及邪之盛衰,邪之寒热,那么其表证之治方就更加繁杂了,如清·尤在泾:“顾人气体有虚实之殊,藏腑有阴阳之异,或素有痰饮痞气,以及咽燥淋疮汗衄之疾,或适当房室金刃产后亡血之余,是虽同为伤寒之候,不得竟从麻桂之法矣,于是乎有小建中,炙甘草,大小青龙,及桂枝二麻黄一等汤也。”人们常言太阳病篇列有其他各病之治方,以示救逆;其实,治表之方太阳病篇篇外也存。再如阳明病,为胃之津伤化热所致。由于素体津液盈亏不同,胃阳盛衰有别,阳明病不论是里热外发证(经证)或腑实内结证(腑证),均有许多证候类型。如邪热入陷,阳人可以成为胃热炽盛的白虎汤证;而阴人素体胃阳不盛,多成为热扰胸膈的栀子豉汤证;阳明病本应多汗,阴虚者却可无汗,仲景责之为“久虚故也”。论中的“不更衣”“内实”“大便难”是不同素质者其腑实内结程度不同的表现,所以名之为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其治疗或不治自愈,或润下导下,或泻下。同为承气汤证,不仅有三承气之别,而且尚有津充者可“下不厌迟”,津亏之阴虚者(如厥阴人)则需“急下之”之异。其实,不是任何人皆有得少阳病之机,疾病的发展也非必经少阳病阶段;得少阳病除了邪气的特异外,则与体质因素有关系。值得提出,仲景以少阳病误治后的不同转归来说明体质的影响,如265条“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汗后两种不同的结局在于素体津液充足与否,如《医宗金鉴》:“若其人津液素充,胃能和,则或可愈。”而津欠者(如阳明人或厥阴人)则有“烦而悸”之变。病入太阴,少阴,厥阴,多有寒化热化之别,这均与体质不同有关,如《医宗金鉴》:“随人虚实,或从水化以为寒,或从火化以为热。”寒热不同,治疗也异。(2)同证异治由于体质的差异,同样的证候治疗可不同。如同是表虚证,有桂枝汤,柴胡桂枝汤,括蒌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等之别;同是表实证,有麻黄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或麻黄细辛附子汤之分;同是表寒里热证,有桂枝二越婢一汤和大青龙汤之异。同时,耐药性因人而异,于是有同证同方而量异。如同为腑实内结,大黄芍药的用量脾胃虚寒者比一般人“宜减之”;同为阴盛格阳证,干姜一般人用三两,强人则用四两;十枣汤“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白散方“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等等。(二)异病同治——体质相同不同的疾病出现在相同的素质身上,或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体质改变,则其证候往往相同,治疗原则一致。如具有少阳体质者,不论是患太阳病,阳明病或少阳病;不论是“妇人中风”,“阳微结”,“一身及目悉黄”,或伤寒愈后劳复;不论是“腹中病”,咳嗽,大便溏或大便硬,小便自可或小便难,其治疗均可以和解为基础,用小柴胡汤或其加减方治疗。又如,不论是水气病出现在心肾阳虚体质身上,见“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316条)或太阳病误治体质出现心肾阳虚,见“仍发热,心下俘,头眩,身瞩动,振振欲擗地”(82条)均可用真武汤或其加减方治疗。至于《金匮》中“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妇人“转胞,不得溺”,或“男子消渴,小便反多”,或“短气有微饮”,均可用肾气丸主治;小建中汤既治“虚劳里急,俘,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燥”,又治妇人“腹中痛”,虚劳“男子黄”等,其脾胃虚寒的体质是一致的。这些均是异病同治。总之,同病异治可属病因同体质殊而证候异;异病同治可属病因异体质同而证侯同;而同证异治是言体质之别造成证候层次之差或药量之异。(三)疾病的截断——因人而异认识疾病的传变规律,对治疗和截断病情的发展,掌握治病的主动性是必须的。仲景指出“不晓相传”的医生,非“上工”8,并对判断疾病传变与否,及如何截断其传变作了论述。如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8条“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正确地估计体质因素在疾病传变中的影响,特别是掌握不同体质的自然传变趋势,将为正确的治疗和截断病情发展提供依据。从方剂的组成上显示了仲景在这方面的卓见,如预见到阳气虚者发汗有亡阳之危,故立其治表之方,不论表虚或表实证均加附子;预见到阳气重者,其表证有向阳明病传变之势;脾胃弱者,其表证有向太阴病传变之机,故分别拟大青龙汤和桂枝汤分治之,其用意如柯韵伯所评:“用石膏以清胃火,是仲景于太阳经中,预保阳明之先着,加姜枣以培中气,又虑夫转属太阴也。”2°此虽为大青龙汤而论,但“加姜枣以培中气”也适宜对桂枝汤,小柴胡汤的组方精神的评论。叶天士之名言:“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傍徨,必验之于舌,如在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3便是彷仲景,根据体质状况在组方上下功夫,以截断病情发展,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上文所提肝炎,肾炎,结肠炎等病的治疗,如在急性期,判定其体质差异,把握其可能的传变趋向,分别拟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则或有可能全部告愈于急性期,而无漏为慢性之虑。(四)组方的基调—-视体质而定犹如一幅画,尽管五彩缤纷,但仍有一个或冷或热的基本色调,以造成或静或闹的气氛;一个方子虽其药味成份繁杂,但其性能从整体而论仍有或寒或热,或补或攻,或消或和,或敛或散等基调,这是医者四诊辨证后,脑子里首先产生的组方原则,据此才组方选药。组方的基调,除与邪之质与量有关外,主要决定于机体的素性。如上所述,同为解表方,或以清热,或以培中,或以温经等为基础,均因体质而异;而脾胃弱者,则不论桂枝汤,柴胡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括萎桂枝汤等均需姜枣草以培中,这又是异中有同;若体质相同,纵使病异,药味有出入,但其组方的基调是一致的,如少阳体质者,其治疗组方应以和解为基础,以小柴胡汤为主体,解表则合桂枝汤,有咳则去参,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腹痛则去芩加芍……等,其寒热并用,疏利枢机的基调是一致的。而阳虚有水气者,以真武汤为主体,咳加五味子,细辛,干姜;下利则去芍加干姜,病异药有出入,但其“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基调不变。可见,体质决定组方的基调是《伤寒论》的一个重要组方原则。至于治疗禁忌随人而异论中也不乏论述。如“旧微溏者”不可与栀子汤;“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83条至89条提出“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病人有寒”“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并论及误汗的转归;而上已论述的“阳盛”“阴虚”“阴阳俱虚”者不能“火劫发汗”,也是凭体质提出的治疗禁忌。五、结语1.鉴于体质对疾病的发生,性质、演变和治疗的重大影响,所以判断体质状况既利于养生防病,也利于辨证论治。了解患者的素质,分析致病因素的属性,准确辨证就不难了。2、伤寒六经人之假设归纳了人体千差万别的素质。虽然尚存在介于这些类型之间的体质,但提挈此六种体质,基本上可以驾驭对所有人的辨证论治;同时,此假设对从体质角度研究《伤寒论》是有益的。3.判别体质,《伤寒论》以病理现象——脉症为根据。事实上,脉症是致病因素和体质共同作用的表现;所以,除研究邪的性质外,了解常态下患者的状况是准确判别体质所必须。这样,从体质学说的要求来看,建立每个人的体质卡片,记录常态下的各种素质(如性格,体态,嗜好等)及基本体征(如脉象,舌象,体温,血压,血象等),无疑的对正确辨证和施治将很有价值。4.深入地研究祖国医学的体质学说,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使搜集和分析临床资料更深入更准确,从而更客观地划分体质类型,有力地指导临床,这是祖国医学体质学说发展所必须的。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226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