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黄与阴黄
年代:未知
医家:林亦岐
开本:32开
来源:福建省中医研究所
印刷:铅印
黄疸分阳黄和阴黄两大类,郁热在胃,胆热液泻和胃之湿气并发,面目皮肤深黄,鲜明象桔子色,称为“阳”;脾阳 困,胆液为湿所阻,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薰黄,称为“阴 黄”。 治疗有“开鬼门”、“洁净府”之法:开鬼门郎发其腠理, 使热邪从肌表而出,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之类;洁净府郎泻其膀 胱湿邪,由小便而出,用茵陈五苓散之类。阳黄治在胃,以洁热 利水为主,宜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大黄硝石汤等方;阴黄治 在脾,以温脾泄湿为先,宜茵陈四逆汤、茵陈附子干姜汤等方。 兹举阳黄与阴黄验桉各一则: 一、长乐城关郑长光之子,名振惠,七岁,夏间得黄疽病, 会经治疗未效。 患儿脉滑数,舌苔黄燥,遍身发黄,烦渴,躁扰不宁,小便 短涩,大便秘结,是为阳黄症。因湿成热,热则生黄,应用逐秽 泻下法,与茵陈蒿汤加味。连服两剂后,大便通畅,小便清利, 烦渴、肌热均减。
图片正文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377页
14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