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治愈“肠梗阻”一例
年代:未知
医家:雷美韶
开本:16开
来源:中山县中医院
印刷:铅印
病者冯××,男性,50岁,中山县外贸水出公司调保组职工。一、病情介绍:一九七八年四月十九日,主诉:腹胀痛无大便两天。患者于十八日上午在食店吃了“酱肉面”后,出差于小榄途中,突然腹部疼痛,全身不舒,出汗,即返石岐医院急诊,注射服药后痛未能止,今早更觉微寒发热,作呕。要求中药治疗。检查:神清,自由体位,能行走,发育正常,营养良好,五官端正,巩膜及皮肤无黄疸,气管居中,呼吸平顺,两肺无罗音,心率84次/分,律井,无杂音,腹胀较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明显,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消失,肝浊音界正常,颈软,淋巴结未见肿大,未引出病理神经反射征。体温37.9℃脉弦数,舌质平苔白。印象:少阳里实症。处方:大柴胡汤四月二十日:昨天服药后大便一次,量少,先硬后如水样,但腹部胀痛未减。检查:腹胀情况较昨天增加,压痛,反跳痛明显。脉沉实,舌质平,苔稍干。拟外科急腹症,恐病情变化,建议外科检查治疗。四月二十三日:患者入××医院,外科住院三天,印象:1.腹胀待查。2.麻痹性肠梗阻。(4月22日透视:心肺正常。腹部有多数充气扩张的小肠肠曲及阶梯状液面,无气腹。意见:注意小肠下段梗阻)。今早通知手术治疗,病者因惧怕开刀而由医院逃跑回家,下午五时许到我家要求中药治疗。再询问病情,患者虽说腹胀满痛未减,但今早曾有矢气,且精神尚好,舌苔干黄,故处以大承气汤一剂,(川朴25克,大黄12克后下,积实15克,芒硝15克冲服)。煎服,嘱分两次服,并嘱必要时再入院治疗。四月二十四日:昨天下午七时及八时先后服药两次,上半夜能安睡,至翌晨二时左右,腹部有重坠感,且有便意,随即大便,先硬后唐,色黑,约半痰盅,至今晨已大便三次,腹部胀满痛感均减轻。查:腹胀稍减,右中腹部压痛明显,脉沉实,舌质平苔干黄。处方:厚朴三物汤(川朴25克,枳实15克,大黄12克后下)。四月二十五日:昨天服药后大便三次,色瘀黑,腹部胀满痛感继减,舌苔薄黄微干。处方:大黄牡丹汤去芒硝加银花(大黄12克后下,丹皮12克,冬瓜仁18克,薏仁18克,银花30克)两剂,分两天服。四月二十七日,服药后大便色深黑,日三次,腹痛减轻,舌黄苔已退。处方:黄岑汤加银花,薏仁,冬瓜仁,(连服三天,每天一剂)。四月三十日:腹部症状消失,大便日两次,色黄带粘液,倦怠,乏力。处方:调中益气汤加黄岑,白芍。(连服三剂。并嘱服补中益气丸健脾益气而收功。)二、辨证施治:本病治疗大概分四个阶段:4月19日用大柴胡汤为第一阶段;4月23日—4月24日用大承气汤及厚朴三物汤第二阶段;4月25—4月26日用大黄牡丹汤加减为第三阶段;4月27日—4月30日用黄岑汤加味及调中益气汤加味为第四阶段。腹部满痛拒按属有形实邪,应当攻下,但患者证见寒热,作呕。知其邪居少阳、阳明,未尽入里。故用大柴胡汤以双解。与《金匮·腹满塞疝宿食病脉证治篇》:“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同一机理。此双解表里为第一阶段治疗。服药后,病者虽有少量大便,但腹胀满痛情况增加,压痛与反跳痛均明显,知邪未能解。因用中药治疗急腹证经验不足,惟恐有肠坏死或肠穿孔之变,故建议患者转外科治疗。4月23日患者复诊时,仍觉腹部胀满实痛,拒按便闭,且舌苔干黄,此属里热实证,加上病者有矢气,知内有燥屎。《伤寒论,阳明病篇》:“阳明病……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故用大承气汤峻下里实。服后虽泻下三次,但腹部仍满痛,继用厚朴三物汤荡积而兼行气,此为攻里荡积消满的第二阶段治疗。后见患者腹微痛,大便瘀黑色,舌苔稍退,但仍干燥,此为瘀热在里,故用大黄牡丹汤去芒硝加银花,荡涤瘀热。此为第三阶段治疗。(去芒硝者,因此阶段治疗重在泄热而不在润燥软坚。)以后腹部满痛、便溏,色深黄,苔黄渐退,均为余热未尽,故用黄岑汤加银花,冬瓜仁,薏仁清解余热及用调中益气汤加黄岑,白芍以扶正祛邪,为第四阶段治疗。后嘱服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而收功。三、体会:1.本病有明显的急腹症体征,恐因中药缓慢而失去外科治疗机会,故转外科诊治。但后来再用中药治愈,说明中药治疗急腹证是有效果的。2.里热实证用攻下法治疗,若病情重的,一定要大剂量。有时虽药后便通,未必邪从下而尽解,有时要数下方已。本例虽服药后得泻,但邪热未除,故共服攻下剂四帖,其中贯串了中医的“留者攻下”和“通因通用”的治疗原则。3.本例根据中医“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实指邪实,是在正不虚的情况下运用。本例治疗成功,患者素体壮健是重要条件,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攻邪之余又不能忘记照顾正气,这样才能做到“去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