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痨瘵(肺结核)辨证论治
年代:未知
医家:吴士彦
开本:32开
来源:自印本
印刷:铅印
肺痨(肺结核)内经最早就记载,主证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硬咽。""咳,脱形,脉小数疾"等等,晋代就认识到其病有传染特点。创立"尸注","鬼注"等等名称,都归到肺藏病变,宋代以来《三因方》定名痨瘵,因身体逐渐瘦削,证见咳嗽,咳血,潮热,盗汗等为其病之特证,但其病机理是体力虚弱,气血不足,容易痨虫(结核杆菌)感染所致。在临床上其病以阴虚为多见,整个疾病传变过程中虽云以肺为主,其后必关系到脾肾二经,甚至涉及到心肝,因此,五藏相互传变,脏气不一,其证有先后所差别,总而言之,起于阴气亏损,病在于肺,终必伤及阴虚火盛,肺肾均病,累及心肝,直至阴损及阳,元气亏败,其病有急缓,有些病变逐渐徐徐而剧者,或有急性发作等等,由于病变之不同,其病起时性质有别,病机发展之程度不同,其病也必有阴阳二伤,但以阴虚为甚。其证虽有四大特征,然而四大特征不是一次出现,可根据X线摄片证实,其证先后出现各种证状,随其证状之缓急轻重来区别对待,以辨证为中心,分别其病机之属性,从中得出施治之辨法,加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