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月经病治验——月经先期三例

年代:未知
医家:丛春雨
开本:16开
来源:
印刷:油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月经周期每月提前七、八天,甚至半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水先期”或“经早”。本病属周期异常为主的月经疾病,常与经量过多并见,甚或发展成崩漏证。本病多由血热或气虚所造成。缘热扰冲任致血海不宁。血热又有虚热、实热之别;而气虚者则多属统摄无权,冲任失固;也有因肾气虚惫。阔戴失职。冲任不调而发病。临床治疗重在调整周期,恢复常度,三旬一至。辨证用药多以清经化热,清热凉血,补气健脾、益肾固涩之品。临证中血热多于气虚,虚热多于实热,肝、肾虚者亦并非少见。(例一)孙某。女,二十三岁,工人,初诊日期:1967年9月13日。6-8主诉:月经先期而至四月余。现病史:十四岁月经初潮14—20士,既往月经正常。近四个月来。月经提前。每月提前七、八天,量多。紫黑有块,质有味,经前小腹胀痛,腰酸痛,急躁易怒,末次月经为9月5日。舌象:质微红,尖边赤,少苔。脉象:弦滑。左关弦数。尺脉不足。西医诊断:月经不调。中医辨证:肝郁血热,冲任不固。治则:疏肝、凉血、清热。方药:柴胡4·5克、杭白10克(酒炒)、生地10克、粉丹皮10克、地骨皮10克、全当归10克(酒洗)、醋香附4·5克、台乌药9克、薄荷4·5克土炒白术6克,云苓6克,炙甘草4.5克。水煎服。治疗经过:本例连服六剂后。至十月份月经仅提前三天。血量中等。色红少块。较前月明显好转。唯心烦、胸闷、腰酸痛之症犹在,查舌质微红、少苔、脉象滑、右尺不足,知其肝郁未解。肾虚尚存。原方加合欢皮9克、杜仲炭9克。易白术,茯苓。并嘱病人十一月经行前五天再服三剂。按此法连续治疗两个月。一九六八年二月十日随访其人。经血按期而至。知病已愈(按语)本例系情志不舒。肝气郁结。郁而化热。热状冲任。扰动血海以致月经先期而至。实属肝郁血热之证,临床治疗拟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之法。多选丹栀逍遥散加减。方中。归、地。滋肝肾。清冲任。与地骨、牡丹二皮相伍,凉血热、清郁火,再佐以柴胡。薄荷疏肝解郁。清芳流动。惟用量轻微。以免辛散疏泄太过反耗阴血。上药疏柔相济。动静结合。最切“木郁达之”之旨,另用术、苓草。健脾和胃以固生化之本。因气滞而引起经来小腹胀痛等症。方中又妙用《韩氏医通》青膏丸。借香附行气解郁,鸟药止痛消胀。以强化治疗气滞痛经之功效。二诊后又酌加合欢皮益血柔肝、怡悦心志。另用杜仲炭壮腰补肾。兼收止血之功。令患者坚持治疗则收到了肝气舒达。热清血宁。经水如期之效果。(例二)张某。女。三十四岁。工人。初诊日期:1978年5月4-54日。主诉:月经先期量多三月余。现病史:患者月经史178=22+°二十五岁结婚。生育史1一0—1—1í表示足月产一早产一流产一现有子女数。下同)。半年前因做人工流产术后。月经周期不准。近三个月来月经先期而至,每次提前8-10天,盘多色红,有少量血块,手足心热,经期咽干口燥。妇科检查:外阴经产型,阴道(),子宫大小正常,两侧附件()。舌象:舌尖红,少苔,舌中光剥无苔。脉象:弦细,双尺不足。西医诊断:月经失调。中医辨证:阴虚血热,冲任失约。治则:养阴清热,固摄冲任。方药:生山药C0克、海虫9克、茜草4·5克、地皮皮12克、生地9克(酒洗)、杭白芍12克(酒炒)、麦门冬9克、知母9克、旱莲草9克、生牡10克(另包先煎)、水煎服。治疗经过:至六月二日服上方十剂后,月经周期基本恢复正常,经量仍多,但无血块,今日月经来潮,仍有手足心热,咽干,舌质微红,舌中光剥无苔,脉象弦细,尺脉微滑,知其冲任之气渐复,唯阴虚血热尚存。拟用原方加旱莲草12克、女贞子12克,连服六剂。并告病人待每月行经之时服此药方三剂,连续治疗两个月。1979年3月10日随访,月经周期基本恢复正常( 26~28天左右),行经五天,量略多,色正,无不适之感觉。(按语)本案为阴虚水亏,内热偏盛,热扰冲任,血海不宁而导致月经提前之证,所以养阴清热为治疗第一要法,方中彷效傅青主“两地汤”而运用生地黄、地骨皮清骨中之热而滋肾阴为主,佐麦冬、知母润肺清心,滋水之上源而降心火,更用酒炒杭白芍,滋而不滞,敛中有行。全方甘寒养阴,补阴以配阳,从而达到“水盛而火自平”,阴生而经自调之目的。盖病史所言人工流产术后,月经周期不足,系胞脉所伤,冲任失固,月经先期。故病人双尺脉弱不应指,再彷盐山张锡纯安冲汤、固冲汤之旨,取生淮山药滋真阴固元气。海壤、草化滞而兼收。佐用生牡填涩奇经。叶天士谓:“产后下元阴分先伤。而奇经八脉皆丽于下。肝肾祛弱不固。八脉减失职司。”所以固摄冲任。填涩奇经正是本案治疗的第二要法。(例三)史某。女二十八岁。干部。已婚。初诊日期:1970年8月30日。主诉:月经先期量多已两年余。现病史:月经初潮年龄为十五岁。数年来月经比较正常。二十三岁结婚,生育史:1—0—1-1。自1967年以来月经量多。行经十五天不止。曾服中药见好,但月经周期每月提前七天左右。经期十天之久。量多色黑有块。患者素日身倦乏力。心慌气短。腰酸痛,白带量多。色白质稀。大便薄。面部及下肢有轻度浮肿。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无异常,宫颈轻度炎症。子宫平位、正常大小。两侧附件阴性。舌象:舌质澹红。白腻苔、口粘。边右齿痕。脉象:左脉沉细。右脉沉滑。尺脉不足。西医诊断:(1)月经不调。(2)轻度官颈炎。中医辨证:脾气虚惫。寒湿不化。治则:健脾益气。温化寒湿。方药:生黄30克、红人参9克、土炒白术15克。陈皮4·5克、柴胡4·5克、升麻炭6克、炒荆芥穗9克、酒炒杭白芍9克、白通草1·2克、酒洗当归9克、蒸山芋肉9克,水煎服。二诊:上方中药用凉水浸泡一小时。煎后温服。忌食生冷之物。连服十剂后。至九月月经提前三天。经期五天左右,量减、色红、少块。身倦乏力减轻。胃口开。纳谷香。病有好转趋势。唯经后白带量多。小腹有胀感。查舌根仍有白腻苔。口粘。边有少许齿痕。脉见沉滑。遂拟温化寒湿、固摄冲任之法。选傅青主温化湿汤加味而成。方药:土炒白术30克、炒山药30克、云冬9克、海螺馅9克。茜草9克。炒扁豆9克、盐浸载10克、白果十枚()、莲子肉9克、白通草1·2克三诊:上方连服九帖后。身重乏力好转。腰酸腹胀减轻。白带量多骤减。患者还告诉医生服此药后尿量增。身有轻松感。嘱病人每月经前服第一方五帖。经净后第一天起服第二方五帖。连服三个月继续观察。一九七一年春节后随访。月经周期二十六天左右,经期五至六天。量中等。经后白带少。腰腹无不适。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宫颈光滑。粘液涂片检查(一)。两侧附件(一)。并告戒患者。慎房事。注意经期卫生。í按语)本例在于中气不足。脾气虚惫。寒湿不化而成。然气虚血亏。冲任不固为经血先期首要矛盾。故第一方以补气升阳为主。方用参考补气血。佐陈、柴升提扶阳。升麻炭、炒芥两药气味清芳舒肝达郁。调经之中兼有止血之功。归芍相伍。补血敛阴。山英肉止中有行。固摄冲任,所以服药后效果突出。俾气充而能摄血。血足而归经。归经而☰自静。经后带多。腰酸、腹胀、便滤、苔腻、脉滑等症。多由寒湿不化。搏于冲任而成。系经后主要矛盾。故第二方以温经散寒。利湿化涵。固摄冲任为治疗大法。方选傅青主温所化湿汤而加味。方中重用土炒白术、淮山药各30克。以崇土化湿止带。佐苓澹渗利湿。巴戟、海、草温熙血海。白果温化湿浊共通任脉。扁豆、莲子、邀草利湿而辟胃学说与妇科的关系健固冲脉。诸药相合。则寒湿扫除。而经水自调。总之。例一为肝郁血热致经水先期证。治以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之法。例二为阴虚血热致经水先期之证。治以重在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之法。例三为脾气虚弱、寒湿不化致经水先期之证。治以补中益气,温化寒湿之法。同病异治。各有侧重。以期建立正常的月经周期。这说明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及辨证论治规律在妇科临床上的重要意义。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83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