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证型与治疗体会

年代:未知
医家:杨鸿红
开本:16开
来源:甘肃中医学院附属门诊
印刷:油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痛经是妇科病常见之一。尤以青年妇女为多见。可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以小腹部疼痛为特征。有的兼见头痛。恶心呕吐,或烦躁易怒。或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直接影响着生活。工作和学习,此病的病情复杂,变化多端。为此,如何掌握辨证要点。进行☰证施治,仅将个人管见介绍如下。一、辩证要点:从疼痛的性质而言,有隐痛、刺痛、胀痛、绞痛,有持续性痛,阵发性痛,有痛而喜按或拒按。有得热则减或得热反剧等不同情况。从疼痛部位而言。有疼痛在小腹正中。有在小腹一侧或两侧,有疼痛连及腰、腿、胁、背等处。从疼痛的时间而言。有在经前。有在经后,有在正当行经之际。根据疼痛的性质和时间。辨其寒、热、虚、实、或辨在气在血。一般痛在经前。经通而痛自减,或痛在行经期。拒按者为实;痛在经期或经后,隐隐作疼。喜按。按之痛减,或血去而痛未止。或痛甚者为虚;经期超前不喜按。灼痛。得热反剧者为热;经期延后。小腹冰冷,绞痛或抽痛。得热则减者为寒。但亦有喜温拒按为实寒,喜温喜按为虚寒之别。小腹绵绵作痛不休为血虚;小腹坠痛为气虚;阵痛或刺痛。经行块下痛减为血瘀;胀甚于痛。时痛时止为气滞。《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决》云:“凡经来腹痛、在经后腹痛。则为气血虚弱;经前痛。更当审其凝滞作胀痛之故。或因实、因虚、因寒、因热而分治之也”。此言论述了痛经辨证的要点。二、辨证分型与治疗1.气滞血瘀型:因精神抑郁。情志失调。肝气郁结。肝失条达,气机不利。则气滞血瘀,冲任阻滞。血运行不畅而致。如《丹溪心法、妇人》云:“经水将来作痛者。血实也。一云气滞”。症见经期先后不定。前经期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量少,色紫暗,行而不畅。质粘有块。块下痛减,兼有胸胁及乳房胀痛。舌质紫暗。脉弦涩。治宜舒肝解郁。行气活血,调经止痛。方用逍遥散加减。处方:柴胡、当归、白芍、茯苓、香附、灵脂、壳、元胡、青皮、白术、益母草、川、丹参、若兼血热气实。见有平时下腹及腰部疼痛。带下量多。质色黄而臭。低热气伏。腹痛处有灼热感。脉沉滑数者,可加银花、连翅、公英、仁之类。以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病例介绍:张××。女,31岁。已婚。1972年6月10日初诊。结婚八年未孕。平素常生闷气。精神抑郁。引起每月经前小腹胀剧痛。腰嵴☰痛。经行量少。色紫有块。块下腹痛自减。每次经前一周开始胸胁胀闷,两乳房胀刺痛。性情烦躁。舌苔正常。脉沉弦涩。经某院妇科检查。诊断为子宫发育不良及后倾。辨证属情志不和。肝气郁结。气血不调。冲任不能相资。故致不孕。气滞血瘀,胞脉阻滞。不通则痛。故发痛经。治宜疏肝解郁,行气化瘀。方用逍遥散加减。处方:柴胡、当归、获苓各10克、白为20克、香附,炽壳各12克、桂枝、桃仁、元胡各9克。益母草、灵脂各15克、木香。每月经期连服四剂。三月后。诸症消失。痛经而愈。2.寒凝血痰型:是因经期感寒涉水,或贫凉饮冷。寒邪客于胞脉。血为寒凝,痰滞胸脉而致。如《女科经论、月经门》引滑旧仁:“有经行前脐腹绞痛如刺。寒热交错。下如黑豆汁。两迟沉涩。余皆急。此由下焦寒之邪搏于冲任。”症见经期延后。经前或经期。小腹冰冷。绞痛拒按。得热则减,量多少不一。经色紫黑有块。块下痛减。疼痛加剧。可影响工作。苔薄白、舌质黯、脉沉弦。治宜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方用少腹逐痰汤加减。处方:炮姜、小香、当归、川、赤、台鸟、香附、桂枝、蒲黄、五灵脂、吴芋、黄酒适量为引。病例介绍:李××。女。25岁。未婚。1980年3月12日初诊。患者因素喜凉饮。两年来月经延后。经前腹痛已半年,喜暖喜按。痛引腰、腿抽痛。量多色黑有块。大者如鸡卵。块下痛减。脐下发凉。头痛恶心。胱腹胀满。不欲饮食。舌质黯、苔白、脉沉弦。辨证属寒凝血瘀,胞脉受阻。故经水后期。瘀血阻滞。不通则痛,而发痛经。治宜温经嫒宫。化瘀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处方:当归。赫川芎、蒲黄、灵脂、没药、香附、台鸟、桂枝各10克、炮姜6克、小茴香、艾叶各12克、吴茉芋9克。壳12克、元胡10克。在行经之际服药三剂。嘱下月经前服药六剂后。经前腹痛大减。血块减少。未见头痛恶心。小腹不觉发凉。饮食如常。又焦下月经前继续服原方六剂。三个月随访经期正常。痛经而愈。3.虚寒型:因素体阳虚。阴寒内先。脏腑不能化气生血行血。冲任空虚。胞宫失于温熙。经行不畅所致。症见月经后期。经行小腹隐隐作痛。绵绵不止。喜温喜按。平素常觉小腹及四肢不温。白带量多质清稀。唇膝酸软无力。或便清。尿频。面色光白。舌质澹、苔薄白。脉沉迟细弱。治宜温经媛宫。补养气血,扶阳止痛。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处方:当归、白芍、桂枝、细辛、木通、台鸟、吴芋、香附、炒艾叶、炙黄芪炙甘草、大枣、红糖引。病例介绍:面××。女。21岁。未婚。1982年3月17日初诊。患者自述平时身畏寒。小腹常觉不温。隐隐作痛,四肢酸软无力。白带量多。清稀发凉。月经延期。量少色澹质稀已二年。每逢经期。小之腹冰冷剧痛。甚或昏厥。喜按喜温。用热水袋敷分则痛减。手足冷。经多方求治。曾服用温经方及调经药皆无效。来诊时。行经见有上症。面色苍白。舌质澹。苔薄白。脉沉迟细弱。辨证属素体阳虚。气血不足。冲任虚寒。经行不畅。不通则痛所致痛经。治宜补养气血。温经扶阳。通脉止痛。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快。处方:当归、白勺各15克、细辛6克、桂枝12克、木通、台鸟、炒艾叶、香附、吴茉芋各10克,炙黄花13克、炙甘草6克、大6枚、元胡、补骨脂各12克。此方经服四剂后。嘱每月在经前连服上方四服。经调治三月。经期正常。诸症悉和。痛经逐愈。4气血虚弱型:由于体质素虚。气血不足。行经之后。气血更虚。冲任胸脉失养。或大病久病。耗气伤血。气血两亏。冲任具虚。气虚血少。气运无力。血行迟滞所致痛经。如《格致余论·经水或紫或黑论》云:“来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症见经期多延后。经期或行经之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按,经血量少。不日即净,色澹质稀,伴有精神倦怠。头昏。面色不华。舌质澹、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养气血,缓急止痛。方用八珍益毋汤加味。处方:熟地。当归、白、川、白术。党参、茯苓、益母草、黄芪、党参、山药、桂枝、香附、炙甘草、生姜、大枣。若肾虚精方,精血不足,兼见头晕耳。腰膝酸软者。此方可加山葵肉、枸杞、补骨脂之类。病例介绍:王××。女、32岁。已婚。1979年10月20日初诊。自述患功能性子官出血一年。经服中药调治而愈。半年来每次经后下腹部隐隐作痛。喜按、量少。色澹质稀、无块。神疲乏力。头晕耳响,腰酸腿软。舌澹苔薄。脉沉细弱。辨证属因失血过多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冲任俱虚。胞脉失养所致痛经。治宜调补肝肾。补气养血。和花中止病。方用黄建中汤加减。处方:黄30克,白、当归各18山克、党参15克、桂枝、枸、香附各10克。巴载少芋肉各12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6枚、红糖30克。上方连服二十剂;行经腹痛消失。经量增多。色鲜红、腰酸腿软。头昏耳鸣大减。精神恢复。嘱服八珍益母丸及六味地黄丸交替服用。以资巩固疗效。三、小结与体会/.痛经的病因机理。现代医学对其原因尚未完全定论。认为青春期3女。卵巢内分泌失调,造成痉挛性子宫收缩。黄体不足。内膜片状剥脱;子宫位置不正,过度倾斜。影响经血外流;子宫发育欠佳,营非不良。精神过敏等均可引起痛经。多数认为痛经与精神因素(包括精神景张、抑郁、恐惧、情绪不稳定等)有关。由于精神因素可造成官肌痉挛性收缩。宫颈阻塞,子宫肌为排出月经而加强了收缩,因而产生了疼痛。个人认为祖国医学中因情志不畅。气滞血瘀,感受寒邪。寒血凝滞阻胞脉,血行不畅,不通则痛。与现代医学中精神因素引起子官痉挛性收缩。宫颈阻塞。月经排出障碍;即“不通则痛”的看法相一致。先天不足、肝肾本虚、精血亏少、或大病久病,素体虚弱,气血不足,与于宫发育不全,所产生的痛经。其病因机理观点基本相吻合。2.通过临床辨证施治。痛经实证多于虚证,气滞血瘀、寒凝血型较为多见,虚寒和气血虚弱型较为少见。痛经的治疗。有人认为,不通则病,痛无补法。个人体会,该作具体分析。由于发病原因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证型。其治疗原则不能单纯强调通法。而是“必状其所立,而光期所因。“根据辨证要点和疼痛的时间。实证以通为主,虚证以补虚为主。具体治法一般痛在经前。胀甚于痛。重在理气行滞。痛甚于胀。重在温经散寒;痛在经期。活血化瘀;痛在经后、调补气血;虚中有寒。则温补并行。3.凡用行气活血,或温经散寒。是针对血瘀立法,目的在于化瘀调经止痛。在处方用药上常用丙药配甘草。为“芍药甘草汤”。酸甘化脑。有镇痛、镇静、解痉、松驰平滑肌的作用。香附能解六郁(痰、火、气、血、食、湿)。故在四型中皆用之药。用药配以香附,能增强松驰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可缓解由于精神因素造成宫肌痉挛性收缩,宫颈阻症,经血不通引起的痛经。方中用枳壳、益母草、丹参、川芎等行气活血药,有兴奋子宫平滑肌的作用。能使子宫收缩。排除血块而止痛。这样去中病机、药达病所。故在临床上治疗血瘀型痛经而有一定效果。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83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