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女科四种常见疾病的诊治
年代:未知
医家:丛春雨
开本:16开
来源:
印刷:油印
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症、盆腔生殖器官炎症与乳腺增生症是妇科临床上四种常见疾病。笔者在2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对此四病遵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和“女子以肝为先天”的理论。在突出疏肝调肝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或兼质理脾、补肾、调冲任进行治疗。常收满意疗效、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不揣谫陋。总结于下,希望就正于同道。一、经前期紧张症经前期紧张症指月经前7—10天所出现的一系列症候群。它涉及到各个系统。病因不于分清楚。但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对本病除对症治疗外。常以性激素治疗为主。因副作用相继发生。常常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则经常收到满意的效果。经前期紧张症。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兴奋型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于激动。至月经前。更加烦躁易怒。头痛头晕。失眠。乳房胀痛或连及胸胁作痛.甚者乳头或痛或痒。此一系列症候群持续到月经来潮。至经后渐趋平静。至下次月经前又复发作、久治不愈。而抑制型患者素日沉默寡言。喜静少动。月经前情绪更加抑郁。懊恼莫名。不悲而泣。苦于思考某一事而不能自解。长吁短叹。嗳气频作。胃纳不佳、胸闷胁胀。下腹不适。伴有浮肿、腹泻等症状;月经来潮后。症状自行消退。至下次月经前、又复发作。中医学认为,经前期紧张症。其根在肝。肝喜条达,而妇人易受精神刺激。从而影响气机的运行。朱丹溪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郁,诸病生焉。”亦影响到冲、任二脉的生理功能,造成月经失调。每届经前。即出现一系列肝气郁结的症状。郁而化火。热伤阴津。造成阴虚肝旺。兴奋型大都如此。临床居多;抑制型次之;而肝郁克土。脾湿胃弱。运化失权者亦非少见。例一、冯某。女。34岁。初诊日期:1966年12月25日,末次月经:1966年12月20日。近三年来,月经先后不定期。每于经前5—7天即开始乳房发胀。胸胁闷胀。小腹胀亦随之加剧。严重时伴有恶心丶呕吐丶头晕。月经色黑。有块量少。经后痛遂缓解,至下次月经来潮。又复发作。婚后十年不孕。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正常.子官稍小。后位。活动正常。两侧附件正常。舌质红少苔,脉弦细。西医诊断:原发性不孕、幼稚子官。中医辨证为阴虚肝旺。肝郁气滞。冲任虚损。此系兴奋型经前期紧张症。治疗宜疏肝理气。养阴通络之法。待肝郁得疏。气调神畅之后。再填补冲任二脉。处方:杭白芍12克、生地黄12克、粉丹皮10克、醋香附9克、粉柴胡9克、合欢皮9克、广郁金9克、全当归10克、台乌药4.5克、路路通9克~橘核10克~薄荷24克(后下)。二诊:1967年元月25日。经期已届。未行。乳房作胀三日,胸胁、少腹胀痛较上月有所减轻。但白带较多。伴有腰骶酸痛。舌质红。舌根处有薄白苔。诊其脉弦细。右脉弦滑。尺脉不足。知其肝郁气滞仍为本病的主要矛盾。而脾湿肾虚次之。仍按疏肝解郁之法。并施健脾燥湿止带之品。处方:杭白芍12克、全当归12克、醋香附9克、粉柴胡9克、合欢皮9克、广郁金9克、炒山药15克、土炒白术15克、炒芥穗6克~台乌药45克、路路通45克。按:本渠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逍遥散与《景岳全书》柴药琉肝散两方化栽而成。治疗经前期紧张症。以调肝为主、方中归、地、芍、丹养阴和血,柔肝润肝。在此基础上,使用醋制香附,粉柴憩畅肝之郁,疏肝之气,配广郁金而解胸胁胀痛。配合乌药消胀止痛治于下。上下皆通.气畅郁消。佐以合欢皮、薄荷。得清芳流畅之性以逐气滞、解木郁、调精神、遂得其曲直之性。从经络学观点来看。乳头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胀为肝气郁结。痛为肝气有余、肝郁化火。则乳头又痛又胀又痒。故选橘核、路路通以通经化滞,还可酌加刺蒺藜。王不留行。川楝子、炮山甲等品。本例经三个月调治、病情大为缓解。月经后又连续服用健脾燥湿、止带固本之品半年余。月经基本按月来潮,再令病人早晚服用紫河车粉。连服半年余。基础体温呈双相反应。翌年生一男孩。母子安康。二、更年期综合征妇女一生中。从生育能力与性活动正常时期转入更年期,乃过渡到老年期、是一个必经的生理过程。其生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卵巢机能减退。雌激素分泌减少。视丘下部一一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增多。甲状腺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由于内分泌失调。影响植物神经中枢。因而产生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的症候群。统称为更年期综合症。临床表现为神经质、易怒、抑郁、易激动、失眠、健忘、头痛、盗汗、潮热、心悸、血压不稳、头晕、耳鸣等症。根据中医理论。我在临床上将本病分为阴虚肝旺。肝郁气滞型和脾肾阳虚。冲任亏损型两种。前者虚中挟实。后者纯属虚证。阴虚肝旺、肝郁气滞型较为多见。且以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胸满胁胀。多梦少寐。潮热盗汗。烦躁易怒。喜怒无常。或抑郁悲伤。纳食不香。舌红少苔。脉象弦细数为主证。治宜养阴平肝、疏肝解郁。选景岳一贯煎与逍遥散化裁而成。而脾肾阳虚。冲任亏损型多表现为月经稀少、色澹。毛发易落。带下淋漓。腰骶酸痛。少腹冰冷。夜尿频频。浮肿便漉。舌质澹嫩。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以升火暖土。填补奇经之法。方选理中汤、二仙汤加入血肉有情之品如鹿角胶。河车粉之类。我在临症中体会到。即使脾肾阳虚。久则也会阳损及阴。往往出现上盛下虚之象、不适合辛燥类药物。所以多不用附子干姜、而常用盐浸巴戟肉、淫羊藿、仙茅之类药物。例二、沉某、女48岁、1967年3月8日初诊。经期不定。色黑。量少。有块。经常头晕。耳鸣。发现高血压病已二年多。血压16-130|100-110m汞柱。手足心热。自觉每天面部有阵热惑、心烦焦躁、长吁短叹。自己不能控制情绪变化。喜怒无常。查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脑、心电图、眼底及妇科检查均未见异常。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症、继发性高血压。中医辨证:阴虚肝旺。肝郁气滞。治以滋阴平肝.疏肝理气之法。处方:生地黄1.5克、杭白芍24克、粉丹皮12克、生石决明30克(先煎)、女贞子9克、醋香附9克、刺蒺藜9克、怀牛膝9克、浮小麦30克、炙甘草6克、六枣3枚(擘)。二诊:1967年4月10日。连服20剂后。月经按期而来。色红不紫。量中等少块。手足心热及面部阵热感减。头晕减轻。舌质红。少苔。脉象细弦,血压稳定在160|100m汞柱。知其仍阴虚肝旺。水不洒木。治疗应重在育阴潜阳。佐以安神宁心之品。处方:生地黄15克、杭白芍30克、粉丹皮12克、生石决明15克(先煎)、生龙齿15克(先煎)、醋香附9克、刺蒺藜9克、甘松4。5克后人)、香橼9克。按:此方用生地、杭芍、丹皮意在滋水柔肝,选生石决明、生龙齿潜阳平肝而下行。故血压得降,头晕减轻。方中醋香附配刺蒺藜舒肝理气。蠲忿息怒,益神增智。甘松香为开郁妙药,其味芳香,又能塞脾悦胃。方中香附、甘松配香橼。医治妇人脏躁。治其经行心烦之症。亦颇见效。嘱其连服半年。每月经行前后服10剂即可。于1968年5月随访。月经周期基本稳定在30天左右,基础体温双相。血压140|96mm汞柱。情况良好。三、盆腔生殖器宫炎症女性盆腔生痘器官炎症(盆腔炎)包括子官炎、输卵管卵巢炎,金腔结缔组织炎及盆腔腹膜炎。发病多为热毒或湿油澹滞胞宫、胞络.影响气血运行。致使气血凝滞、同时冲任受损致病。其炎症可在一部分或几部分发生。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属于中医学“寒湿”-“湿热下注”、“内痛”或者“症瘕”等范畴。以下腹疼痛、腰痛.白带多或发热为主证。治疗急性盆腔炎或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宜清热化湿、理气行血之法,西对慢性盆腔炎宜活血怯淤,行气止病之法。例三、王某。女、34岁。1978年3月5日初诊。腰骶酸痛.白带多2年余、结婚十年顺产一胎,做人工流产2次,近两年来经常少腹两侧疼痛、气短乏力。精神不振。白带量多、质粘。经期小腹两侧坠痛加剧。月经周期尚正常,量中等。色红,舌质红。舌根苔黄白腻。脉象沉滑。左关弦滑,尺脉不足。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中医辨证:湿热下注,肝郁气滞。治宜疏肝理气,化湿清热。处方:生山药30克、土炒白术30克、党参9克、苍术9克、车前子9克(包)、茯苓9克、杭白芍9克、醋香附9克、酒延胡索4~5克、炒芥穗9克,通草12克。当归9克二诊:1978年3月20日。连服上方15剂后。白带量大为减少。腹病减轻、舌根仍有黄白腻苔、脉象弦感不强。但滑象不减。知其肝部浙舒。湿郁缠绵。在原方基础上加盐黄柏9克。萧苡仁24克。嘱病人再服15剂,1978年底随访。白带少。仅经期腹部病。干重活时或站立时间过长腰骶部胰痛。脉象滑缓。舌根处薄白苔送疏一方糯病人每月经净后服5剂。连续半年余:炒山药30克、熟地10克、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山黄肉10克、巴戟肉15克、淫羊蠹10克、仙茅10克、鹿角霜10克、醋香附9克、炒杜仲10克。按:本例慢性盆腔炎。系湿热下注、肝郁气滞。方选《傅青主女科》完带汤与逍遥散化裁而成。重用生山药。土炒白术健脾燥湿止带,辅参、苍益气运脾。四药合用使脾旺则湿无由生。少腹两侧疼痛。系肝气郁滞。气街不舒。选醋香附。酒延胡索配伍芍、归。功在行气活血、止痛活络。输以炒荆芥穗。妙在升发肝气。疏郁除湿。苓、车、掌清热利湿于下。因其房劳多产,致肾经不足,冲任虚损,使腰骶酸痛不愈。故三诊用六味加巴戟。二仙。鹿角霜填补奇经。四、乳腺增生病乳腺增生病是妇女乳腺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乳肺块、伴有胀痛、刺痛、窜痛或隐痛、程度不等。有的患者有触痛,甚至走路或衣服摩擦时均使疼痛加剧,经后消失或减轻,少数患者为续性或不规则性疼痛。可向腋下、肩背、上肢放散;有的乳头发痒。头溢液。乳房发热或乳房外形增大。本病的症状不稳定,时轻时重。常因生气。天气不好或过度劳累而加重。肿块是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其形态、大小及硬度受月经周期、情绪、劳累、体位等因素的影响。多数病人于月经前,劳累后或情绪不好时肿块变大。变硬。诊断时常因体位不同而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及硬度均有所不同。因而必须规定病人的检查时间及体位。此外还可以做辅助检查。如X线照相。液晶热图像或病理切片等。乳腺增生病。西医认为与内分泌紊乱。卵巢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主要为肝郁。肝者将军之官。性喜条达。如果情志受刺激,气机郁滞。难于疏泄。横逆犯胃。则肝郁胃阻。两经经络相应地受到影响。乳头属足厥阴肝。乳房属阳明胃。故症见乳腺肿块和疼痛。目前本病中医辨证分型很不一致。除肝郁气滞型以外。还有气滞血淤型、气滞痰凝型、肝脾失调型。肝郁化热型。肝肾阴虚型等。笔者认为肝郁气滞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其他各型的表现多以肝郁气滞为基础。在诊断时需注意除外纤维腺瘤。乳癌等。例四、邵某。女。34岁。1969年6月15日初诊。婚后十年不孕。经来先后不定期。经行小腹胀痛,平素白带较多。胸闷腰酸妇科检查左侧乳房外上方有两处不规则的片块型肿块。立体感差。质地中等。有韧性、活动、不粘连。边界不清,表面光滑。压之疼痛。病人诉每月在经前一周开始胀痛,至经期触摸。摩擦都使胀痛加剧。行经之后乳房胀痛逐渐减轻。至下次月经前又复发作。并伴有性情急躁,喜怒无常,忧思惊恐。感情脆弱。查舌质红。苔薄黄。脉见弦细素。西医诊断:慢性纤维增生性乳腺腺病;原发性不孕。中医诊断:肝郁气滞、乳络不通。处方:杭白芍¥5克、全当归15克、生地黄10克、地骨皮10克、醋香附9克、郁金9克、川楝子9克、台乌药9克、青皮9克、炒枳壳9克、橘核15克、炮山甲9克、路路通9克。二诊、1969年7月5日。连服上方20剂后。自觉乳房胀痛明显减轻。小腹两侧隐痛轻,舌脉较前有好转。继服原方20剂。加薏苡仁30克。化湿止带。软坚化滞。并令病人口服散剂缓缓收功:醋香附30克、王不留行30克。炮山甲30克。共为细粉。装入胶囊。每日两次,每次1.5克。三诊:1969年8月17日。经过两个多月中医治疗。乳房肿块明显缩小。疼痛基本消失。行经时少腹不再胀痛。舌质正常。少苔,脉缓。左关略有弦感。尺脉不足。仍有腰部酸痛。嘱病人每月经净后服药7剂。每晚睡前服“紫车河粉”4…5克。澹盐水送服。连服六个月。处方:菟丝子30克、鹿角霜24克、巴戟肉9克、炒杜仲9克、川续断9克、淫羊藿9克、醋香附9克、酒杭芍10克、全当归10克、柴胡4.5克。1970年3月15日随访、乳房肿块消失,月经正常。其爱人高兴地告诉笔者。经妇科检查已怀孕两个多月。后生一女孩。母女健康.按:乳房胀痛。肿块。皆与肝经关系密切。故本例治疗重在疏肝理气。方中芍、归、二地养阴凉血;香附。郁佥、川楝。理气开郁。活血消胀;台乌、青皮、枳壳通达三焦、利气止痛。诸药相伍。疏气而不伤阴津。养阴扶正而不碍胃。各有发挥。相得益彰;橘核、路路通以核治核:炮山甲通经入络。嘱病人口服:“醋香附、炮山甲、王不留”之散剂。性善走窜。消肿散结,疏气活络而收到显着效果。临床需注意切不可因取效一时而中止治疗。只有坚持数月方可奏效。不仅胀痛可解。肿块亦能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