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风湿性环形红斑)-病案一

年代:未知
医家:
开本:32开
来源:
印刷:铅印
向下滑动开始阅读
0积分 直接购买
开通会员
收 藏
分 享
患者某(住院号101861),女性,29岁,浙江湖州人,已婚,干 部。因四肢反复出现红斑八年,低热二年,于1962年11月2日入院。 患者八年来,在四肢近侧端内侧面经常发生大小不一的红斑. 环形或多形,出现后逐渐扩大,中心颜色正常或较浅,周昭隆超, 色红微痒,消退后无痕迹或有轻度色素沉着,有时有皮屑红斑 出现后每次持续时间不一,少则三、五天,多则月余,消退后又 可再度出现,间隔时间长短不一,长者十三天,短则数天。曾作 红斑活体组织检查,结果为“充血性改变”。两年来时常有低热 (37~37.8℃之间)。用水杨酸钠灌肠或内服可地松有效,但停药 又再发。此患者并有心悸,短气,身麻,手颤,鼻衄,有时 皮下有小出血瘀点。 既往,幼右疟疾史及膝关节疼痛史,经常咽痛,易感冒。1956 年在工作中接触过四氯化碳,三氯乙烯,丙酮等。1959年工作中 又接触锑,铯,钕等元素。1957年“发烧、心脏有杂音,在南 其医院断为“风湿热”,“心内膜炎”。1959年产后发现肝大,查肝 功能无异常。1961年2月查血谷丙转氨酶150单位,1962年3月为 215单位。患者月经一般正常,有时略赶前。爱人于1961年曾患“肝 炎”。家族史无特殊。 体检,入院时体温(腋)37.3℃,脉搏82次/分,血压124/80 豪米汞柱,发育营养中等。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殖,扁桃脉 一 度肥大。心界不大。心尖区有Ⅰ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偶闻第三 心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较强.心律齐。肺(-),腹平软,肝在 右助下约一厘米,软,无压痛,脾在肋下约一厘米。两大腿内侧 可见数个环形或半月形红斑。关节无畸形肿胀,无皮下小结,皮肤未见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血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射浊,脑絮)正常(五次)。抗链“O” 滴定阴性(二次)。出血时间1分30秒,凝血时间2分20秒,凝血 酶元时间3分30秒(Howell氏法) , 血小板计数正常, 血沉11毫米/ 2小时(1962年11月5日),2毫米/2小时(1963年3月5日)。心电图 检查大致正常。束臂试验阳性。超声波探查肝脏,密集微波型(1962 年11月9日),稀波平段型(1963年1月14日)。X线透视心影外形及 大小未见显著异常,服钡食道压迹不显著,两肺清朗、胃肠钡餐 透视(一)。 诊断意见:①风湿病。慢性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闭 锁不全,风湿性环形红斑。②迁延型肝炎(?),中毒性肝炎(?)。 ③慢性扁桃腺炎,慢性咽炎。 中医辨证及疗经过:入院五个月半,红斑反复发生,皆有七次体温达37.5℃,五次超过37.5℃;入院当时以心悸气短,低 热红斑,脉软小无力,苔净,认为系虚劳不足,气虚血滞,曾仿 甘温除热法佐以活血论治,用归芪建中汤加丹参,服18剂无明显 变化。后以便溏,脉小滑数,苔黄质黯,改用补中益气汤加白费 丹皮、山栀又服18剂,体温似略下降,但环形红斑如故。以后征 用补气活血之剂如党参、白术、当归、丹参、泽兰、白芍、枸杞、 白薇、白鲜皮、合欢皮等气血同治,服17剂,新的红斑虽未再起。 但旧的红斑亦未能完全退尽。 在此以前,曾两度加用青、链霉素 亦均告无效。一周后,红斑再发,部位同前,潮热,动则心悸。 诊其脉数而无力,舌色紫黯,无苔,认为病在于营,病久治宜从缓。 方用越婢汤合当归补血汤加银花、地黄、连翘、板兰根,服药后二 周,体温稍降,红斑略有消退,此时并曾加用地寒米松红斑干6天 后退尽,但仍有低热(37.2~37.5℃),加用水杨酸钠灌肠治疗后 体温恢复正常。地塞米松用一疗程后改用泼尼松,历时48天,但停 药后第3天环形红斑又再度重现,两大腿内侧,两腘凹,两腋凹均 有大小不等之环形红斑,色红,周围隆起,激素疗法已无法控制。 讨论后的次日(4月25日),由赵锡武医师处方。治则:益气养血、凉血活血、祛风。予处方,每日一剂服用。患者服药后未再出现新的红斑,旧的红斑陆续消退,至4月 30日红斑退尽,此后两个多月无变化。5月28日查血沉为2毫米/ 2小时,肝功能正常,血、尿常规正常。6月初因口腔炎及感冒 后曾有低热数天,但环形红斑亦未再发,病情比较稳定。7月初又 因感冒发热,咽痛咳嗽,红斑稍有出现,乃更服辛凉解表之剂,数 帖后,仍以原方酌加减宣散之品,等待热退咽痛 消退后再以原方继续服用,并加用青霉素,四环素等加速控制感 染,再度出现之红斑陆续消退殆尽,于8月26日出院。
图片正文
已跳转到上次的浏览位置,重新阅读请点击此处
Loading...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下一页
目录
目录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182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开通会员免费阅读
开通会员
`
不少于6个字,最多200字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手机右上角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