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慢性肝炎活动期)-病案一
年代:未知
医家:
开本:32开
来源:
印刷:铅印
患者陈x×,男性,39岁,绘图员,住院号:89200.1963年10月25日入院。
主诉:右胁疼痛,腹胀,纳呆,肝功能反复损害五年。
现病史:患者自1958年10月起感右胁疼痛,脘腹闷胀,恶心,胃纳减退,神倦乏力,但无发热及黄疽。当时即至厂医务室就诊,经检查有肝肿大,肝功能:脑磷脂絮状试验(+++)丢草酚浊度试验12单位,高田氏试验(++),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酶尚在正常范围。诊断为“慢性肝炎”,用肝精、维生素等保肝疗法及休息,数月后肝功接近正常,乃恢复工作。
至1959年3月肝功能又有损害,乃再度休息。此后每年逢10月及2月左右,胁痛腹胀,纳呆,乏力等症状复发,肝功能也反复异常。入院前数月肝功能损害加重,谷丙转氨酶升至162单位(本院正常值在55单位以下),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0.3单位(本院正常值在6单位以下》,白球蛋白之比为3.75/3.23,蛋白电泳丙种球蛋白为23.4%(本院正常值为20%以内),用一般保肝疗法及休息收效不大,乃来中医科求治而收入院。
入院时患者有右胁疼痛,固定不移,有时左胁也痛,脘腹闷胀,食后尤甚,纳少嗳气,头晕且胀,腰酸腿软,神疲乏力,平时易于紧张,性情急躁易怒,目赤,小溲短赤混浊,大便较干结,夜寐不安易醒等症状。
既往史:幼时曾患疟疾,1955年曾患肠结核已治愈,已往无河水接触史,也无明显肝炎接触史。
体检:发育营养中等,神清合作,全身皮肤未见黄染、瘀斑、蜘蛛痣等。面色晦滞,二眼结膜充血,满布血丝,巩膜无黄染。脉象弦细,舌苔白腻,舌质较红,心肺无特殊发现。腹平软,肝上界第6肋间,肋下3厘米,剑突下4.5厘米,质软,表面光滑,轻度压痛;脾肋下3厘米,质坚,轻压痛。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
化验检查:红细胞452万,血色素12.6克,白细胞总数4400,分类无特殊。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93单位,麝香草酚浊度5.5单位,锌浊度9.8单位。蛋白电泳:蛋白总量7.5克,白蛋白52.5%,α14.5%,a28%,β12.4%y22.6%。超声波检查:较密微波1~2级,肝肋下1~2.5厘米厚,3~5厘米长,剑突下2厘米厚,5厘米长。胸部X线透视:两上肺结核,以纤维增殖性病灶为主;腹部X线摄片示右下腹肠系膜淋巴结核已钙化。
西医诊断:慢性肝炎,活动期。
中医辨证:患者形瘦色苍,木火体质,因邪入肝胆,以致肝气郁结,郁久则气滞,气滞则血瘀,气瘀交阻,遂致两胁疼痛固定不移。由于肝病之后侵及于脾胃,胃降失和,脾运不健,而恶心嗳气,食少不化,脘腹胀闷;脾湿不运,三焦阻滞,决凌不利,水湿停积,泛滥于肌肤之间,以致浮肿,肢重乏力。气郁化火肝升太过,头晕头痛,目珠赤浊,性急喜怒,夜寐不安,种种症状因之而起,脉象弦细,舌苔白腻,舌质红。
治疗方法采用疏肝理气,健脾化湿,活血化瘀,清泄肝胆之法。
曾用过某处方。经以上治疗,胁痛腹胀,浮肿乏力,头晕目眩等症状逐渐减轻,但肝功能检查反见损害加剧,谷丙转氨酶增高至245~330单位。乃于1963年11月27日举行病案讨论。
图片正文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182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