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年代:未知
医家:贺季衡
开本:32开
来源:
印刷:铅印
先祖对黄痘的辨证,主张以阳黄、阴黄两类作依据,具体抓住三种症状进行鉴别:一是肤色的黄而明亮与黄而嗨带;二是舌营的黄腻与白腻;三是脉象的有力与无力。凡黄痕见有前三种症状的属阳黄;见有后三种症状的属阴黄。再则由于个体有差异,因此阳黄中还有热重与湿重之分:·阴黄中还有寒湿困中与中虚湿困之别。此外,对血虚成黄的“虚黄”证,多见肤色淡黄少泽,而两目与小便皆无黄色。先祖有云:“黄痘外透,犹之盘曲生黄,故痘黄多由湿积而生。”因此黄道的治法,主要用化湿与利湿。用于阳黄证的是清热化湿,其中热重于湿者,常以清热化湿与通肺分利并用,以使湿热从前后分消;湿重于热者,则宣中化湿与淡渗利湿共投,以使湿从水道分利。用于阴黄证的是温化寒湿,其中寒湿较重者,温中化湿与淡渗利湿同用,以使寒湿渐消,牌阳日复;中虚湿困者,则侧重于扶牌调中,兼以渗湿。又先祖治疗经验,认为阳黄证用通利之法,凡能安受有效者,皆可延用至肤黄消退、苔化、波清为止;阴黄证寒湿困中,虽兼中虚,但必须以扶牌调中为主,不宜单用补益;黄痘不论属阴属阳,若兼见神迷忧者,治疗纵能有效于一时,但终难获愈。
图片正文
已阅读完所有内容
目录
购买服务
共计
408页
0积分 直接购买
积分余额:0
一次购买永久阅读
`